導讀:在藥物使用過程中,因藥物本身或/及其代謝產物或由于特殊體質對藥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導致的肝臟損傷稱為藥物性肝損傷,亦稱藥物性肝病,臨床上可表現為各種急慢性肝病,輕者停藥后可自行恢復,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積極治療、搶救。近日有研究發表說抗菌藥是小兒藥物性肝損傷主要藥物。
多種藥物可以引起藥物性肝損傷,如抗
腫瘤的化療藥、抗結核藥、解熱鎮痛藥、免疫抑制劑、降糖降脂藥、抗細菌、抗真菌及抗病毒藥等。藥物性
肝病可以表現為目前所知任何類型急性或慢性肝臟疾病,其中急性肝損傷約占報告病例數的9O%以上,少數患者可發生威脅生命的暴發性或重癥肝功能衰竭。
藥物主要通過兩種機制來造成肝損傷:
① 藥物及其中間代謝產物對肝臟的直接毒性作用:
② 機體對藥物的特異質反應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肝病免疫科王淑珍、高珊、劉燕敏等人共同發表論文,旨在分析小兒藥物性肝損傷的原因及臨床特點,以期指導臨床減少小兒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研究指出,引起小兒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藥物依次為抗菌藥、中藥制劑和解熱鎮痛藥;聯合用藥是引起小兒藥物性肝損傷的重要原因。混合型為主要臨床類型。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肝衰竭或合并血液病患兒預后較差。該文發表在2012年第20卷第3期《中華肝臟病雜志》上。
回顧性分析年齡<14歲小兒藥物性肝損傷患者資料,對其用藥情況、年齡分布、臨床表現、肝臟生物化學指標和肝組織病理學特點進行分析。偏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分析。
共收集31例小兒藥物性肝損傷患者資料,占同期因藥物性肝損傷住院患者的1.7%,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4個月~14歲,平均年齡(8.8±3.9)歲。用藥種類以抗菌藥最常見,其次為中藥制劑和解熱鎮痛藥。單一用藥為9例,聯合用2種或2種以上藥物22例。臨床分型:肝細胞型8例,膽汁淤積型8例,混合型15例。患兒平均住院天數25.22d。
一般來說,急性藥物性肝損害如能及時診斷、及時停藥,預后多數良好。經適當治療后,大多數于1~3個月內肝功能逐漸恢復正常。少數發生急性重型
肝炎、急性脂肪肝者,需人工肝支持或
肝移植治療,病死率較高;慢性藥物性肝損害,臨床表現隱匿,常常不能及時診斷和停藥而預后不好。慢性肝內膽汁淤積,輕者預后較好,重者黃疸遷延而發展到膽汁淤積性
肝硬化后,預后較差。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使用抗菌藥應嚴格掌握適應癥,要根據抗生素的抗菌譜、疾病的臨床診斷及細菌學檢查等條件選擇用藥。能用窄譜的就不用廣譜的,能用低級的就不用高級的,用一種能解決問題的就不用兩種,輕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聯合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