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擾素概述
(一)定義和分類
根據干擾素(interferons,IFNs)的定義,干擾素是一類至少在同種細胞上有廣譜抗病毒、抗細胞分裂、免疫調節活性和在不同途徑上影響細胞的代謝、生長和分化的蛋白質,其活性的發揮需新合成RNA和蛋白質。它是一類重要的細胞素經近30多年的臨床研究和臨床應用,說明它是一種重要的廣譜抗病毒、抗 腫瘤治療藥物。
迄今所知,人、小鼠、牛、馬等哺乳動物的干擾素均有α、β、γ等三個型別。其中α型干擾素有23個亞型。人的β型干擾素( Hu IFN-β )和γ型干擾素( HuIFN-γ )公認的只有一個亞型。人的α、β干擾素基因位于第9 對染色體的短臂上,而人γ干擾素基因位于第12對染色體的長臂上。
IFN-a和IFN-b稱為I型干擾素;IFN-w和IFN-t也屬于I型;IFN-g
為II型干擾素。曾有一種IFN-b2已定名為IL-6,不屬于干擾素。在歷史上曾有白細胞干擾素,成纖維細胞干擾素,免疫干擾素等名稱,現已不采用。
所有a型干擾素具有共同的保持序列,位于115-151,而N端卻變異較大。有4個Cys, 位于1,39,98,139。在1-99和29-139之間形成二硫鍵,其中29-139之間的二硫鍵對生物學活性的發揮是必需的;1-99的二硫鍵對活性影響不大。IFN-a2b無N糖基化位點。
IFN-a2b對pH2是穩定的。IFN-a2b基因位于9p22。不含內涵子,編碼166個氨基酸。
所有細胞素在結構上呈4 束α螺旋: 上、上、下、下, 稱為A 、B 、C 、D ,由2 個長環( AB和CD )和1 個短環( BC )所連接。干擾素有一額外的α螺旋, 以替代一長環CD; IFNs的5 個α螺旋的排列是: 上、上、下、上、下, 標為A —E。(圖1)
人干擾素基因結構及其編碼多肽組成情況的比較詳見表1。
表1 人干擾素基因結構及其編碼多肽組成情況的比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uIFN-α HuIFN-β HuIFN-γ
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F H K 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泌信號 23 23 23 23 23 23 23 23 21 23
起始氨基酸 C C C C C C C C M C
終止密碼子 TGA TGA TGA TAA TGA TGA TGA TGA TGA TAA
氨基酸數 165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66 143
分子量 19 19 19 19 19 19 19 19 20 17
氨基酸數 219 472 384 392 308 719 683 497* 004 126
內含子 0 0 0 0 0 0 0 0 0 3
S-X-T(S) 0 0 0 0 0 2 0 0 1 2
信號肽 G-C G-C G-C G-C G-C G-C G-C G-C S-M G-C
切割位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人在生理條件下,無病毒感染或其它刺激物存在的條件下不誘生干擾素,在周圍血測出干擾素,常表示有病理情況。
1986年美國FDA 首先批準基因工程α2a干擾素( Roche 公司 )和α2b干擾素( Schering公司 )投放市場; 基因工程β、γ干擾素也相繼于1990年、1993年獲準投放市場。目前有60多個國家批準上市干擾素治療約30多種疾病。
國內由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衛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衛生部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等單位共同研制并開發的人α1b型、α2a型,a2b型,g型基因工程干擾素已經我國新藥審評委員會專家審議通過, 投放市場, 它是我國第一批經國家正式批準的基因工程高技術藥物, 其中人α1b型基因工程干擾素系我國首創, 與國外同類產品比較, 具有副作用低的優點。但是,國際上干擾素的許多適應癥是使用干擾素a2b型獲得的。北京遠策藥業生產的 遠策素就是重組人a2b型干擾素(rIFN-a2b)。 |
。ǘ 干擾素的生物學活性
1.抑制病毒繁殖活性
干擾素具有廣譜的抗病毒活性,表現在病毒繁殖量的減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細胞損傷的減少。干擾素的這一活性較高,大約1毫克純化的干擾素就有2億個活性單位;大約10個干擾素分子就可以使1個細胞產生抗病毒狀態。干擾素的抗病毒作用是抑制,而不是殺滅。 干擾素的抗病毒活性有相對的種屬特異性。不同細胞對干擾素作用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另一方面不同病毒對干擾素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來說,在同種細胞或機體內,干擾素對多種DNA、RNA病毒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敏感性程度卻千差萬別。此外不同感染類型的病毒-細胞系統對干擾素作用的敏感性也不同。目前所知,病毒的細胞感染,常見有兩種情況:一是病毒感染細胞后,病毒的遺傳物質在一般情況下并不整合到細胞的基因組中去,由于病毒的大量繁殖,或可使細胞發生病變,引起損傷,但隨著感染的恢復,細胞內病毒抗原通常也隨之消失,甚至用分子雜交的方法也查不出病毒基因的痕跡.大多數急性病毒感染可能屬于這一類。另一種情況是病毒感染細胞后,病毒基因較易整合到細胞DNA中,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斷合成新的病毒抗原,有時是非感染性顆粒,有時也可以是完全感染性顆粒,由于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從而造成組織損傷,或可使正常細胞發生轉化。一些腫瘤病毒,可能還有某些慢性病毒感染屬于這一類。干擾素對上述兩種病毒感染的作用在體外的研究證明是不同的。
2.抑制細胞分裂活性
干擾素在試管內和機體內對細胞生長的抑制作用。 臨床上在使用治療量的人白細胞干擾素3∽4天后,一般可見粒性白細胞下降,血小板下降和網織紅細胞下降。這一骨髓抑制作用與干擾素用量密切相關,一般在血清干擾素水平>=50單位/毫升時才會發生,但這一副作用是可逆的,在停藥后3∽4天,可以恢復正常。 干擾素的抑制細胞分裂活性也有相對的種屬特異性。
Geng Y,等(2000)干擾素通過信號傳導誘導的“效應”蛋白是介導干擾素活性的基礎。根據他們的研究結果,認為干擾素誘導的“200家族”中的p202RP 和 MNDA 蛋白是干擾素抗細胞分裂活性的基礎。
3.免疫調節活性
干擾素可以增加淋巴細胞表面某些組織相容性抗原,β-2微球蛋白和IgGFc受體的表達,從而調節許多免疫反應.干擾素可增加人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表面IgG Fc受體數。Fc受體對單核細胞的功能是很重要的,這包括免疫復合物的清除、吞噬作用,和依賴于抗體的細胞毒(ADCC)反應。
干擾素對巨噬細胞的功能有激活作用;可以調節T細胞的功能, 在用大劑量的人白細胞干擾素制劑治療病毒性疾病的過程中,也發現接受干擾素治療患者的周圍血淋巴細胞對PHA的反應受到抑制。 干擾素可以調節B細胞的功能,在一定條件下起抑制或增進作用。 在臨床上大量使用白細胞干擾素制劑時,也發現有抗體反應抑制的情況。
另一方面,干擾素可以增加IgE介導的組織胺的釋放。 干擾素和干擾素誘生劑在試管內和機體內可以刺激人NK細胞的活性。NK細胞不僅可以在試管內直接地、非特異性地溶解一系列細胞,而且在它與靶細胞相作用時分泌干擾素。rIFN-αJ無刺激NK細胞活性。 接受干擾素治療的腫瘤患者的周圍血淋巴細胞的NK活力也有明顯增加,甚至在每日注射干擾素長達9個月的病人,這一增加仍然持續。
4.抗腫瘤活性
干擾素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 腫瘤病毒在試管內引起細胞轉化的能力與在動物機體內引起腫瘤的能力是相平行的。早在干擾素發現后不久就已證明,干擾素可以抑制某些RNA或DNA腫瘤病毒在試管內的細胞轉化作用。而且, 在動物實驗中,干擾素不論對由腫瘤病毒引起的動物腫瘤,還是對動物移植腫瘤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5.對細胞的分化和發育過程的影響
影響非成熟肌肉細胞的成熟,球蛋白基因的誘導,tRNA的甲基化,在腫瘤細胞上癌胚抗原的表達。干擾素對中樞神經系統細胞和神經內分泌系統具有激素樣活性。注射高劑量干擾素后,干擾素可調節中樞鴉片樣肽的活性,能引起睡眠和行為的改變。
此外,在臨床使用干擾素a治療
帶狀皰疹和
單純皰疹的過程中,發現干擾素有鎮痛作用。侯云德等在動物試驗中證明了這一點,并在實驗室研制成功具有更強鎮痛作用的腦啡肽-干擾素(專利號:ZL 94 1 15496。3。)。Wang YX 等(2001)也證明了a干擾素不僅是一種免疫調節因子,也是一種鎮痛分子。并認為干擾素的免疫調節作用和鎮痛作用與干擾素分子的不同結構域有關。鎮痛作用的結構域位于122Tyr 周圍。緊靠122Tyr的是36Phe,后者如突變為Ser后,鎮痛作用完全消除,抗病毒活性保留40.5% 。這說明36 Phe 殘基包括在干擾素鎮痛結構域之內。
(三)干擾素受體
細胞素是通過受體發揮作用的。細胞素受體一般可分為3 類: 第一類是I 型細胞素受體即生血因子受體, 其配體細胞因子包括IL-2Rb,IL-2Rg,IL-3Ra,IL-3Rbc,IL-4R,IL-5R,IL-6R,IL-6Rb(gp130),IL-7R.,IL-9R,IL-11R,IL-12Rb,IL-13R,EPOR,GM-CSFR,G -CSFRa, LIFR, OSM, CNTF(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 ), GH(Growth hormone ), PRLR( Prolactin ); 第二類是II型細胞素受體, 其配體細胞素包括α、β、γ型干擾素,IL-10R; 第三類是TNF 樣受體, 其配體包括TNF-α, TNF-β, gp39 (CD40-L),CD27-L, CD30-L,
NGF 等。IL-8R屬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
細胞素活性的多效性和重復性也可從受體水平上得到解釋。一種細胞素往往具有多種生物學活性,可能是由于受體,特別是獨有的亞基在不同細胞,組織中有不同的表達所引起的;而同一中生物學活性由多種細胞素所共有,可能是由于不同細胞素有共有的受體亞基,從而產生相似的信號傳遞。
I 型細胞素受體的胞外結構域由兩個III 型纖維結合素( Fibronectin ) 結構域組成,約200個氨基酸; 膜遠側端結構域含有一套4 個保守的Cys;而膜近側端結構域含有WSXWS基序。 I型細胞素受體膜內部分不具有酪氨酸激酶的功能域,所以與生長因子受體不同,后者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但是它們的保守區可結合不同非受體型的酪氨酸激酶,使信號轉導途徑更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胞內近膜區的Box1和Box2約60個氨基酸,它們可結合JAK酪氨酸激酶家族。IL-2受體b亞基Box1,Box2的羧基端可結合Src家族的激酶,如Lck, Fyn等。
II型細胞素受體的胞外也由兩個結構域組成; 在其膜遠、 近側端的結構域中各含有一對保守的Cys 。TNF 樣受體的胞外部分由4 個類同的結構域組成, 每個結構域含保守的Cys —Cys(3)—Cys(2)結構。
高親和力的受體是由異種受體亞單位組成寡聚體。GM-CSFR, IL-3R, IL-5R的高親和力受體是由一特異性α受體亞單位和一共同的β亞單位所組成的異種二聚體, 這一共同的β亞單位稱為βc 或KH97。LIF, OSM,CNTF, IL-6,和IL-11的異種二聚體中有一共同的gp130 受體亞單位; 又如IL-2, IL-4,IL-7 可能還包括IL-13的受體復合體中有一共同的IL-2Rγ另外, IL-15的受體復合體中可能有IL-2Rβ(Budal et al 1995)。
干擾素受體(IFNR)屬II型細胞素受體。 目前所知,干擾素又分兩類,第一類為IFN -α/ β/ ω/ τ受體; 第二類為IFN-γ受體。在 B淋巴細胞表達另一個IFN受體,它與CD21相同,這一受體通過gp350/220 衣殼蛋白也可與EBV結合。
(四)干擾素的作用機制
干擾素不是直接與靶分子發揮作用,而首先要與靶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相結合,通過信號傳遞,引發一系列特定的生化反應,刺激細胞內多種效應蛋白質分子的合成,從而發揮干擾素的功能。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 細胞因子受體超家族的信號傳遞是通過所謂JAKs和STATs 系統進行的 。首先,細胞素受體與配體結合后通過一類胞漿內的蛋白酪氨酸激酶(JAK,Janus kinase )使酪氨酸磷酸化。JAKs功能與結合有配體的受體的膜近側端區段有關, 它可導致JAKs的磷酸化和激活, 而激活的JAKs可進而使受體磷酸化, 并使胞漿內一組轉錄因子磷酸化, 后者稱為信號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 簡稱STATs 。幾種磷酸化的STATs 與另一種DNA 結合蛋白形成復合體, 轉移到核內, 與細胞因子誘導基因的上游增強子區段相結合, 引起多種細胞因子誘導基因的表達, 從而發揮細胞因子的功能。Janus 是羅馬神中的守護門戶的兩面神, 正好說明它的功能。JAKs家族目前所知, 只少有4 種:JAK1, JAK2, JAK3, TYK2。不同細胞素受體利用不同的JAKs成員進行信號傳遞。IFN —α/ β利用JAK1, TYK2, 而IFN —γ則利用JAK1,JAK2 進行信號傳遞。JAKs的底物是STAT蛋白: STAT1 α是p91;STAT1 β是p84;STAT2 是p113; STAT1 是JAK1的底物; 而STAT2 是TYK2的底物。
干擾素發揮作用的起點是IFN-α與IFN -αR 的結合,使相應的JAKs磷酸化, 激活的JAKs可進而使受體磷酸化, 并使胞漿內ISGF3 α的三個亞單位磷酸化( STATs ) 。在此之前,三個亞單位系以非活化狀態獨立存在于胞漿內,但在磷酸化即活化后則互相結合成三聯復合體, 后者與另一DNA結合蛋白相結合,共同進入胞核內,作用于效應分子基因5''端的結合干擾素刺激反應元件( Interferon stmulated response element )(ISRE), 從而使一系列效應分子表達。這一理論代表了細胞與生物活性分子相作用的一種新模式,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干擾素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最重大進展,在細胞調節理論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所謂干擾素激活基因(ISG)的產物,也就是干擾素的效應分子包括: ⑴蛋白激酶 ; ⑵2-5A系統; 該系統涉及3 個酶: ①2-5A合成酶, ②2 ’、5''磷酸二脂酶, 它能降解2-5A為ATP和AMP ; ③依賴2-5A的RNA 酶(RNAseL 或RNAseF),F已證實IFN 的效應分子遠遠不只上述幾種,因為在不少情況下細胞抗病毒狀態的建立與這些分子的生成量并不平行,而且IFN 的許多其他活性也不是少數幾種效應分子可以解釋的。一些當時已知的蛋白質因子也可以因IFN 的誘導而增加合成,例如MHC Ⅰ類抗原和Ⅱ類抗原,所以從廣義上說,這些蛋白質也是IFN的效應分子。但還不僅于此,一些新的IFN 效應分子逐漸得到分離和分析,包括所謂15kD蛋白、67kD蛋白、Mx蛋白和肽鏈釋放因子等。盡管它們的功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但已被直接或間接地證明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
其受體基因位于21q22.1.去基因小鼠試驗表明:去除 IFN-αβR后對病毒感染敏感.
二、人α型干擾素的亞型
關于人α干擾素不同亞型的標記,過去文獻上比較混亂,大致可以歸納如表2 。
表2 人α干擾素不同亞型的標記
重組干擾素 自然干擾素 |
Goeddel 等 Nagata等 Rubinstein等 Hobbs 等 |
A α1 α1 (a) |
B α2 α2 b1 |
C α4,4b β1 b2 |
D α5 β2 b3 |
F α6 β3 c1 |
G α7 γ1 c2 |
H α8 γ2 c3 |
I φα10 γ3 d1 |
J α11 γ4 d2 |
K α13 γ5 |
L α14 |
在重組干擾素中,根據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比較,人α干擾素不同標記亞型之間的關系,如表3 所示。
表3 人α干擾素不同標記的亞型序列的關系
Goeddel 分類 Nagata分類 |
K = α6 |
G = α5 |
A ≈α2 |
D ≈α1 |
C ≈L = ψα10 |
J1≈J2 ∽α7 |
B ≈B2 = α8 |
以上研究得較為深入、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α2 和α1 型干擾素,一般認為均有多個等位基因,如表4 所示。
表4 α1 和α2 型干擾素的等位基因
亞型 等位基因 氨基酸序列
31 56 100 114 158 |
IFN —α1 1a Met Val Ala Val Leu |
1b Met Val Ala Ala Leu |
1c Val Ala Val Ala Val |
1d Met Val Val Ala Leu |
1e Val Ala Ala Ala Val |
23 34 |
IFN —α2 2a Lys His |
2b Arg His |
2c Arg Arg |
上述IFN-α1 型干擾素基因的變異是我國學者發現的。
三、多種α干擾素亞型的生物學意義和在進化上的關系
多數學者認為HuIFN-α和IFN-β家族在二億五千萬年以前是同一祖先。IFN-ω與IFN-α基因在一億二千萬年以前開始分開,而IFN -α分為許多亞型則始于八千五百萬年以前,也就是在哺乳類動物形成以前。根據γ型干擾素的晶體結果推測它與α、β型干擾素也來源于同一祖先。
β、γ型干擾素只有一個型別,它們與α型干擾素的性質相差很大是不必說,但是,為什么α型干擾素有這么多亞型呢? 它們的存在究竟有什么生物學意義。歷來有二種并不互相排斥的學說。一種見解認為不同亞型是由于進化過程上的突變所引起的,并無特定的生物學意義,例如αIFN —αL 相當第20位氨基酸處是終止密碼,因此,它是偽基因,可為由于突變產生的等位基因SMT Ⅲ.1A 所代替而成為有功能性。另一種見解認為,在進化過程中,由于淘汰選擇的結果,每一亞型在機體內均有其特殊功能,正如機體中有許多種GTP 酶( G-蛋白 )一樣。
作者認為這二種見解是統一的,進化的過程,就是基因突變的過程,同時也是淘汰選擇的過程,在進化的過程中,對機體有利則留,則發展; 對機體無利則去,則淘汰。目前已有許多證據說明,α型干擾素的不同亞型是有其不同的生物學意義的, 理由是:
⒈同一病毒在不同細胞中誘生的α型干擾素的亞型種類有很大差異,反映了不同細胞干擾素反應的生理功能。仙臺病毒在人白細胞中誘生的干擾素,以α1為主,其次為α2 ,并有少量的α14,而同一病毒在類淋巴母細胞中誘生的干擾素,卻以α2 為主,α1 為次,無α14; 從急性髓母細胞性
白血病患者提取的白細胞,誘生的干擾素亞型又大不相同,主要是α2 和α14,比α1 的轉錄物高2-3 倍; 仙臺病毒在人單核細胞中誘生的干擾素主要是α8(αB)。
⒉α干擾素的不同亞型在不同細胞培養上表現不同的抗病毒活性。如表5 所示。
表5 不同α干擾素亞型在不同細胞上的相對抗病毒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細胞 相對抗病毒活性( 以WISH細胞為100% )
類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α1 α2 α8(B) αC αF 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ISH( 人 )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HeLa( 人 ) 6 3 32 25 316 50
MDBK( 牛 ) 6300 20 1000 400 200 1600
L929( 小鼠 ) 63 0.5 1 0.8 未做 80
RK13( 家兔 ) 160 2 160 100 0.1 160
Vero( 猴 ) 100 16 63 63 0.8 2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HuIFN-α1 在MDBK細胞上的抗病毒活性比WISH對高20~30倍左右,而HuIFN -α2a則無差別。
⒊不同α干擾素亞型對不同病毒的敏感性不同,HuIFN-α1 抑制出血熱病毒繁殖的能力比IFN-α2a高15倍,對其他病毒的敏感性也有差別。
⒋Zoon K等從自然的類淋巴母細胞干擾素中分離出18種α干擾素,比較了它們的誘導IL-1 的能力。在單核細胞中的細胞毒活性,增強NK細胞的活力和Ⅰ型HLA 在HL-60細胞上的表達。結果,不同α干擾素對上述4 種活性的差別很大。例如蛋白4 可以大量誘生IL-1 ,而蛋白14卻基本無此活性。
⒌不同的重組α干擾素對NK細胞的促進作用有90倍的差異,其中α8(B), α2(A), α1(D), αC 較高,α6(K), αF 較低,α7(J)最低。
HuIFN-α1 可以增加單抗細胞MHC Ⅱ的表達而IFN α2 則不能.
⒍IFN -2a和IFN-2b臨床應用的經驗表明,前者有20.9% 的患者產生抗體,而后者僅為6.9%。
7.α干擾素受體的研究也支持α干擾素的不同亞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為干擾素與干擾素受體的結合還需要一種輔助因子 ( Cofactor )。由于干擾素作用發揮的第一步要與其相應的受體相結合,所以這一輔助因子是不同亞型干擾素具有不同性質的分子基礎。
8.Larrea E,等(2001)發現, 在人周圍血單核細胞(PBMC)干擾素系統受病毒激活后選擇性地表達不同亞型的a干擾素,而在慢性
丙型肝炎病人 PBMC 選擇性地表達IFN-a5 。
由此可見,α干擾素的不同亞型是具有不同的生物學特性的, 在臨床上是不一定能完全相互代替的。
四、γ型干擾素
γ型干擾素的分子結構與生物學性質與α/ β型干擾素不同。它是由CD8+細胞和CD4+細胞的TH0 和TH1 亞群在抗原或細胞有絲分裂素如ConA的刺激下誘生的。IL-2 和Leukotrienes可促進其誘生; IL-10, dexamethasone 和cyclosporin A可抑制其誘生。γ干擾素又稱II型干擾素, 免疫干擾素, 巨噬細胞激活因子等。人干擾素基因定位在12對染色體q24.1 而小鼠γ干擾素基因定位在第10對染色體上。人γ干擾素基因組長約6 kb有3 個內涵子, 轉錄物長1200bp。人γ干擾素cDNA編碼143 個氨基酸和23個氨基酸的信號肽, 而小鼠γ干擾素cDNA則編碼133 個氨基酸和22個氨基酸的信號肽。人γ干擾素分子有2 個糖基化位點; C 端常被降解, C 端缺失9 個氨基酸不影響其生物學活性。糖基化的γ型干擾素的分子量為20—25kd; 非糖基化分子則為15.5kd。γ型干擾素的活性形式為非共價結合的二聚體。
小鼠γ型干擾素的基因序列見Dijkmans et al ( 1985 )基因庫登記號為: M28621。人γ干擾素cDNA的序列見Nishi 等( 1985 ), 登記號為M29383 , Devos et al (1982 ) 登記號為V00543。
去IFN-γ基因的小鼠表現為對流感不敏感。去IFN-γR 基因的小鼠, 其Th1 細胞不缺損; 對LCMV敏感, 但對VSV 不敏感; 對分支桿菌和Listeria感染敏感。
五、干擾素的臨床應用
既然不同亞型干擾素各有其獨特的性質,反映在臨床應用上也有所不同。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干擾素主要制劑如表6 所示。
表6 目前臨床上使用的干擾素主要制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擾素型別 商品名 研制單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IFN-α2a Referon-A Hoffmann—LaRoche
病毒所, 長春生研所
沈陽三生,海南新大洲等
北京遠策,深圳英特龍,
哈爾濱白天鵝
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
上海華新,安徽安科
IFN-α1b 深圳科興,北京三元,上海生研所,
長春生研所。
rIFN-β1b/17Ser Betaseron Berlex Lab, Chiron
rIFN-b1a Avonex Biogen
rIFN-γ Immuneron Biogen, 病毒所,上海生研所 Actimmune Genetech, 上海生化所, 二軍大
自然IFN-β 東麗
Namalva干擾素 Welferon Welcome
LeIFN Alferon Interferon Sciences
多個國家公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述干擾素制劑中, 除HuIFN-γ主要治療慢性肉芽腫病、
類風濕性
關節炎; HuIFN-β治療
多發性硬化外,在國際上rIFN-α2b應用最為廣泛 。重組干擾素是單一基因型的,而自然干擾素則含有各種亞型。自然Namalva 干擾素在99% 純度時,發現有18個主要和5 個次要的干擾素成分; 自然白細胞干擾素也有類似情況。不同亞型干擾素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自然干擾素又包含有不同亞型的干擾素,理論上說,相同劑量的自然干擾素的臨床效果應當遠比單一亞型的重組干擾素為好,但是根據我們嚴密對比研究的結果表明,自然干擾素治療慢性宮頸炎的療效 ( 停藥后1,6 月,12月 )比相同劑量的α1b型干擾素,確要高些,但是沒有統計學意義。Ideo等報導,用重組IFN-α2a和自然類淋巴母細胞干擾素相比治療15例丙型肝炎的結果表明,Welferon的療效比IFN -α2a的療效稍佳,并有統計學意義, 但他們比較的這兩種干擾素均不是自然細胞產生的。
關于干擾素抗體的產生率,顯然自然干擾素要比重組干擾素2a,2b 要低,但是IFN-α1b的情況也不低。有些產生干擾素抗體的患者就缺少干擾素的治療反應, 不過, 再用自然干擾素治療,繼續有干擾素反應。
總之,不同α干擾素亞型的臨床治療經驗還不多,有待不同亞型干擾素投放市場后進一步進行臨床治療反應的研究。
六、目前干擾素臨床應用的適應癥
干擾素是第一個采用重組DNA 技術研制成功、并最早用于臨床的細胞素。
㈠干擾素治療腫瘤的療效
干擾素的抗腫瘤作用,其機制可能不是獨立的,而是綜合性的。目前所知,包括如下4個方面:
⒈ 是由于干擾素抑制腫瘤病毒的繁殖。因為,有一種假說認為,感染性病毒或整合到細胞DNA的病毒基因的持續存在,對癌變過程的發展是必需的,而動物經干擾素治療后可以抑制這種病毒感染,從而表現為抗腫瘤的作用。某些明顯由病毒引起的腫瘤,如人的喉乳頭瘤,性疣等,干擾素對之有明顯的效果。
⒉ 是由于干擾素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紤]到干擾素不僅可以抑制腫瘤病毒誘生的腫瘤的生長,且可以抑制移植性腫瘤和由化學致癌物誘生的腫瘤的生長,而上述腫瘤尚無直接證據由病毒所引起,因此不能用干擾素的抗病毒作用來解釋抗腫瘤現象。那么,干擾素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作用可能是抗腫瘤生長的直接原因,何況有些作者已經證明,異常迅速分裂的細胞對干擾素的敏感性遠遠大于正常細胞。
⒊ 是由于干擾素調動了機體免疫系統殺傷腫瘤細胞。干擾素可以促進巨噬細胞的功能,引起腫瘤細胞的迅速破壞與減少;干擾素抑制機體抗體反應,從而可能降低腫瘤保護抗體即封閉抗體的水平,使免疫系統更有效地作用于腫瘤;干擾素可以增加某些腫瘤細胞如L1210細胞的腫瘤特異性移植抗原的表達,以利于腫瘤細胞被殺傷清除;干擾素可以增進NK細胞的活力,而NK細胞是機體執行免疫監視作用的一種重要細胞;另一方面,臨床上使用干擾素治療惡性腫瘤,凡有緩解或好轉的,常與周圍血NK細胞的活力增加相平行。
⒋用癌基因轉化成纖維細胞的模式研究結果表明,調節癌基因的表達乃是干擾素抗腫瘤活性的一個重要機制。
由此可見,干擾素是一種較理想的腫瘤抑制蛋白。它能調節正常的和惡性化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它的抗細胞生長作用涉及多種途徑, 包括誘導G0/G1 的抑制, 抑制Rb磷酸化, 下游調節G1 cyclines 和cycline A, 抑制E2F DNA 的結合和c mys 的表達。干擾素拮抗組織和生血生長因子的有絲分裂活性, 下游調節涉及信號轉導的胞漿酪氨酸和絲氨酸—蘇氨酸腫瘤蛋白。在干擾素作用后, 可觀察到細胞自動力的抑制, 細胞表面纖維結合素(fibronectin)的增加, 破壞的細胞支架(cytoskeleton)的重排。
表7 干擾素治療腫瘤的療效
(包括與化療合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腫瘤 療效( 完全和部分緩解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毛細胞白血病 70~90%
2.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
慢性早期 〉70%
慢性晚期 25%
暴發型 10~15%
3.非何術金氏淋巴瘤
低度 40~50%
中/ 高度 10~15%
4.T 細胞淋巴瘤
未治療 〉90%
頑固性 45~70%
頑固性 15%
7.惡性類癌 47%
8.Kaposis''肉瘤 30~40%
10. 腎細胞癌 14.6%
11. 惡性黑色素細胞癌 10~15%
12. 神經膠質瘤 17%
14. 惡性胰腺腫瘤 部分改善
18. 小細胞性肺癌 部分改善
⒈毛細胞性白血病(HCL)
Cancer 一字的含義包括200 種以上的惡性腫瘤(Clark 1991)。經典的化學合成藥治療腫瘤的反應率一般在15—29% , 雖然八十年代早期的研究已經表明,干擾素對多種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但其效果均不足以獲得美國FDA 的批準;诟蓴_素可引起高分化B 細胞瘤的緩解, 所以臨床學家選擇了一種罕見的毛細胞性白血病來進行治療研究。結果表明, 經人α型干擾素治療后, 很快提高了抑制周圍血細胞和血小板的能力, 患者的免疫狀況改進了, 骨髓和血液中的毛細胞下降了, 患者的機會感染消失了, 也不再需輸入血小板和紅細胞了。低劑量干擾素治療也有效, 在緩解后內源性干擾素的產生能力可恢復到正常。這一重大進展促使美國FDA 于1986年6 月批準干擾素投放市場, 隨著全世界有31家藥品審批單位也批準干擾素投放市場。雖然最近已有化學合成藥可替代α型干擾素治療該病的部分作用, 但干擾素作為第一個重組DNA 藥物的研制成功, 無疑對隨后生物治療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α型干擾素治療毛細胞性白血病有大約90% 的療效。但是, 大約有50% 的病人在仃藥后復發, 不過大部分復發的病人對干擾素重新治療還是有反應的。最近報導, 干擾素長期治療可使82% 的患者有長達6 年的存活期。
為什么α干擾素對毛細胞白血病有如此明顯療效, 目前尚不清楚, 不過, 細胞分化、抑制細胞周期和Apoptosis 可能起重要作用( Vadantham et al 1992 ,Genot 1994)。
毛細胞是高分化前漿細胞性B 細胞, 表達CD25抗原。CD25及其生長因子, IL—2 , 的存在可能是重要的. 因為, 缺少CD25抗原的HCL 對干擾素治療不敏感。另一個重要線條是HCL 患者有高水平細胞內自由鈣和CD20磷酸化。CD20的磷酸化依賴于鈣/ 調鈣蛋白依賴性蛋白激酶II和蛋白激酶C 。α干擾素可下游調節CD20的磷酸化和降低細胞內高水平的鈣; α干擾素也可激活蛋白激酶C , 它對蛋白激酶II有負調節作用。有趣的是, CD20在結構上與EB隱性膜蛋白1 (LMP1)十分相似, 后者是一種轉化癌基因病毒蛋白, LMP1可激活bcl2基因, 以阻止apoptosis . 由于在HCL 有bcl2的表達, 干擾素可間接地下游調節該基因, 使之發生apoptosis.HCL 另一個高表達的癌基因是c Src,一種酪氨酸蛋白激酶, 也可被α干擾素所抑制。在在不正常的酪氨酸激酶, 細胞內的高鈣水平, CD20的磷酸化和細胞分化的阻斷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聯系。
其他B 細胞腫瘤對α干擾素也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細胞素結合化療對多發性骨髓瘤、低度淋巴瘤也有療效; 對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無痛性骨髓瘤和冷沉淀球蛋白尿( cryoglobulinemia) , 如果在早期長期進行干擾素治療也有相當療效。
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
早在80年代早期, 用部分純化的白細胞干擾素治療CML , 就發現有明顯療效; 隨后用重組高純度干擾素進一步研究表明, 干擾素治療可使患者骨髓的Philadeiphia染色體陽性細胞的減少, 甚至消失。
CML 伴有Philadelphia染色體畸變體, 后者的形成是由于第9 和第22對染色體之間的交互轉位, 從而形成嵌合bcl —abl 癌基因。其蛋白產物與正常的c—Abl 蛋白比較, 具有較高的酪氨酸激酶活性。CML 導源于多能性造血干細胞,常為未分化性白血病, 在周圍血有未分化的髓細胞和淋巴樣母細胞。該病通過骨髓移植部分患者可被治愈, 但單純化療不能影響預后。干擾素治療有明顯療效。大約75% 的良性患者在干擾素治療后血相完全恢復正常; 不少患者的緩解期可長達8 年之久。
干擾素抑制CML 細胞的途徑之一可能是通過下游調節bcl —abl 基因的白表達。在治療前, Bcl —Abl 蛋白的表達可阻止apoptosis, 以使腫瘤細胞積聚和超期存活。
干擾素對多發性骨隨瘤也有良好的療效: 對過去治療過的病人, 有15% —20% 的治療反應率; 對過去未經治療的病人, 其治療反應率要高得多。由于傳統的化療對多發性骨隨瘤也有好的療效, 所以, 現在常將化療與干擾素聯合應用以增加其反應率或延長其緩解期。干擾素與化療聯合應用治療非Hodgkin''s 淋巴瘤也獲得良好療效。
⒊黑色素瘤
目前, 晚期
惡性黑色素瘤的化療效果并不滿意, 經典的化療藥物Dacarbazine 治療黑色素瘤的總反應率僅為17%,完全反應率為4%, 反應期平均為6 個月。單獨干擾素治療黑色素瘤的反應率為16%,而干擾素與化療藥物聯合應用的療效卻報道不一。II期臨床的治療結果令人鼓舞, 但III 期臨床結果的報道有矛盾。南非Pretoria大學Falkson 報道, Dacarbazine+IFN α2b治療黑色素瘤的反應率為53%(16/30),而單獨干擾素治療的反應率為20%(6/31)( Falkson et al 1991 ) 。澳大利亞Thomson 小組報道, 聯合治療的反應率為21%(18/87),而單獨IFN α2a 為17%(14/83) ( Higgins 1994 ) 。
Marin-Cola等應用IFN/IL-2治療黑色素瘤患者82例,總有效率23%,他們發現,隨著干擾素劑量的增加,總有效率可增加至42%,但毒性反應也隨之加重。目前,IFN/IL-2+化療治療晚期黑色素瘤的生物化療方案總有效率為41%-60%,中位存活38周,術后病人給予干擾素作為維持治療,可明顯延長無病生存和總生存期。(引自李玉升等1998)。
⒋腎癌
在北歐, 腎癌占所有腫瘤的1.4% ,所有腫瘤死亡率的1.5%; 男性發病率2倍于女性; 高發年齡在60歲左右。根據美國
癌癥協會統計, 美國每年有27600例腎癌新病例。5 年存活率為50%,目前, 最好的治療反應率僅為20% 。
增殖速度較慢的腎細胞癌在單獨用α型干擾素治療后大約有10—20% 得到緩解。美國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re采用IFN —α和維生素A 類似物13 cis retinoic acid聯合應用治療24例晚期腎癌患者, 有29% 有治療反應, 其中1 例有完全反應, 6 例有部分反應。過去單獨用干擾素治療或聯合Vinblastine治療僅有10% 的治療反應。美國Houston MD Anderson Cancer Centre 的Sella,A 報道, IL—2 + IFN —α+Fluorouracil聯合應用治療轉移性腎細胞癌的反應率可達43% 。在這46例II臨床研究中, 所有病人每日皮下注射IFN —α4X10(6)U/m(2) , 共29天;連續輸注IL—2 2X10(6)U/m(2) 和Fluorouracil 600mg /m(2) 共5 天。其中, 4 例(8%)有完全反應, 15例(35%) 有部分反應。( Stein 1994 )
據Wagstaff等(1995)統計, 由31篇報道, 1100 例轉移性腎癌患者用重組人α型干擾素, 或自然白細胞干擾素, 或類淋巴母細胞干擾素進行治療, 總反應率為14.6% 。僅有肺轉移的病例, 反應率可 高達34%(32/93)。
⒌肺癌
1996年廖美琳等報道210例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術后輔以干擾素治療,第1、2、3年生存率明顯優于單純手術組和術后化療組。1997年我國安徽省肺科醫院史清明等報72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化療同時,隨機分為單純化療組和化療加白細胞干擾素組(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出品),干擾素肌肉注射,每日1次,每次100萬單位,共20天 ,結果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提高了近期療效;?降低了骨髓抑制程度;?減慢了腫瘤的生產速度;?縮短了化療的間期。
6.消化道癌
干擾素與5-Fu聯合應用治療
結腸癌比單純化療得效果要好。
1992年Wadler收集干擾素+5-Fu治療晚期直腸癌,總有效率為26%-63%。另一些作者認為干擾素+5-Fu治療晚期直腸癌并不能延長存活,聯合應用CPT-11(羥基喜樹鹼)+5-Fu+CF是當前治療晚期
大腸癌的較好的化療方案(李玉升等1998)。
香港一組研究人員應用干擾素+ADM治療75例不能進行手術的原發性
肝癌,與單用ADM治療相比,療效提高,中位生存時間延長。黃俊顯等報道,干擾素聯合肝動脈栓塞治療54例中晚期肝癌,療效優于單用肝動脈栓塞治療。
李玉升等(1998)應用干擾素+5-Fu+CBP+PDD治療晚期食道癌獲得較好療效。
Bernhard 等(1995)應用干擾素+CF+5-Fu治療晚期
胰腺癌,14%部分緩解,14%稍有緩解,但疼痛控制率大于60%。
Ajani等(1996)報道,應用干擾素+5-Fu+PDD治療作為
胃癌術前化療,有效率達40%。另有報道,應用干擾素+5-Fu有效率達45%-54%。
7.其他腫瘤
腸神經內分泌瘤也同樣對干擾素有治療反應。皮膚鱗狀上皮癌和基底細胞癌對干擾素或干擾素加視黃醛衍生物(retinoid)治療有較好療效。蕈樣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一種由于IL—7 刺激產生的TH細胞腫瘤也對干擾素或視黃醛衍生物治療敏感。
成骨肉瘤是一種導源于中胚葉的腫瘤, Rb和p53 突變的機率很高, 手術后干擾素治療可提高存活率。
Kaposi肉瘤是一種血管原性增生性疾病, 常見于AIDS病患者, 干擾素治療后大約有40% 患者得到緩解。最近證明, 兒童致命性肺血管瘤(pulminary hemangioma) 也對干擾素治療有良好療效。
有報道干擾素+5-Fu+PDD作為頭頸部鱗癌的新輔助化療,3周后有效率達93%,其中完全緩解率為54%(引自李玉升等1998)。Vokes等報道干擾素 +PDD+5-Fu+CF治療晚期頭頸部癌,41例可評價,結果25例完全緩解,16例部分緩解。
Medenica等(1996)測定18例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干擾素抑制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經干擾素+激素治療2年后,10例完全緩解中位生存6年。
干擾素治療腦神經膠質瘤也有較好療效;Paker等(1996)報道一組32例應用IFN-b聯合超分割放療,中位生存8個月。
干擾素+13-順式-
維甲酸治療晚期
皮膚癌有效率達25%,局部晚期者有效率達93%(引自李玉升等1998)。
干擾素對治療表面膀胱癌、卵巢癌、原發性
腦瘤等也有一定療效。
γ型干擾素對腎細胞癌、黑色素瘤、慢性隨細胞性白血病、蕈樣霉菌病(mycosis fungoides) 等也有一定療效。
a干擾素是一種骨髓生成抑制素,用于治療系統性肥大細胞增多癥,(systemic mastocytosis ,SM),( Schernthaner GH等2000)。
㈡抗病毒治療
理想的抗病毒藥需具備下列條件:
1.抑制或阻斷病毒在細胞內的繁殖;
2.激活免疫系統,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病變細胞;
3.防止病毒基因(DNA病毒或具有逆轉錄酶的RNA病毒)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DNA中。
干擾素是人體中抵抗病毒感染的天然蛋白質,它具有理想抗病毒藥物的所有條件:它能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繁殖;激活免疫系統,清除被病毒受染的細胞;并能防止病毒基因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DNA中。
目前, 干擾素治療病毒病的見表8 。
表8干擾素治療病毒性和其他非腫瘤疾病的療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毒病 病毒病原 療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慢性活動性 HBV 約40% 患者HBe 陰轉
肝炎 與激素聯用可以提高療效
2.丙型肝炎 HCV 約25% ~50% 患者ALT 下降
或正常
3.
艾滋病 HIV 抑制艾滋病患者HBV 的復制;
延長HIV 帶毒無癥狀者發病的潛
伏期;
Koposi''s肉瘤可以緩解,增加
血清β2M水平
與AZT 聯合應用可以改善癥狀
4.唇和生殖器官 HSV—1 縮短病程,減輕疼痛
復發性皰疹 HSV—2
5.帶狀皰疹 VZV 縮短病程阻止擴散,減輕病痛
6.腫瘤患者水痘 VZV 降低致命性的內臟合并癥
7.病毒性
角膜炎 HSV—1 縮短病程,減少復發, 痊愈率>90
腺病毒
8.紅眼病 腸道病毒70 縮短病程
9.慢性宮頸炎 HPV,HSV, 局部應用60% 顯效,95% 有效
包括宮頸濕疣 CMV
10.肛門—生殖器 HPV 40—50% 治愈率
扁平濕疣
11.青年喉乳頭 HPV—11 腫瘤消失或縮小, 易復發
狀瘤
13.巨細胞病毒 HCMV 尿毒癥消失,降低發病率
15.外陰前庭炎 50%與HPV有關 改善臨床癥狀
16.Behcet''s病 不明 γ干擾素治療后,口、生殖器潰瘍
( 征 )生殖器潰 結節性紅斑、血栓性靜脈炎、復發
瘍,口瘡及眼 性關節炎等均可減輕癥狀或完全消
色素層炎 除。但是眼色素層炎,視神經乳頭
炎無改善,停藥后復發。
17.類風濕關節炎 不明 γ干擾素治療后,疼痛明顯減輕,
40~50% 緩解
18.復發性硬化 不明 延長緩解期
20.呼吸道合胞 RSV 志愿者試驗表明,攻擊前后均
病毒感染 給藥, 可以明顯減輕癥狀,但
僅在病毒攻擊后給藥, 則無效。
⒈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
圖 2乙型肝炎病毒
全世界有3。5億乙型肝炎感染者,每年有5000萬新病例。干擾素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和典型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劑量為10MU,每周3次,4-6個月為1療程。治療后大約有40-50%的 患者轉氨酶(ALT)轉正,活體肝組織病理改善,HBV DNA被清除,HBeAg陰轉,HBeAg陽轉,在治療仃止后幾個月或數年, 大約15% 患者的HBV SAg 陰轉, 導至帶毒狀態的終止。這些轉變是由細胞免疫系統介導的;顒有月愿窝子休^好的治療反應。原始感染的病人和免疫耐受的病人對干擾素治療也不同。慢性肝炎,HBeAg陰性者,干擾素治療要每周3次,每次6-9MU,療程延長至12個月,盡管如此,仃藥后的復發率高達60%以上。 1992年初和同年7 月我國和美國FDA均先后分別批準IFN-α1b和a2b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F有19個國家批準采用細胞素治療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與肝細胞型肝癌有密切的關系, HBV X 蛋白的反式激活作用可能與癌變有關; 而干擾素可以控制這一過程。
對HBeAg陰性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擾素效果不理想。Lampertico et al (1997)使用a2b型干擾素長期治療HBeAg陰性, HBV-DNA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42例,隨機對照,治療組21例,4例
肝硬化;對照組21例,3例肝硬化a2b型干擾素,600萬單位,每周3次,連續24個月。結果表明,干擾素組有1/3病例HBV持續抑制,81%病人減輕。
a2a型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時,當劑量小于5X10 MU/d時副作用輕,隨著劑量的加大,副作用也隨之增加;接受a2a/b型干擾素治療的大多數患者在給藥2-8小時內出現“流感樣”癥狀,采用退燒藥可減輕癥狀。a2a 型干擾素偶爾可誘發或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自身免疫反應,如甲狀腺功能紊亂,牛皮癬等;偶爾還可見白血病,血小板減少癥,視覺障礙,
失眠,高甘油三脂血癥,總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房室阻滯,超聲心動圖改變等。由于副反應太大,不能耐受而終止治療的達17%左右。在a2a型干擾素治療患者中約有10-20%產生血清中和抗體。
(2)丙型肝炎
HCV是于1988年發現的。丙型肝炎從感染到肝損傷可長達20年。丙肝可導至肝硬化,肝癌和肝衰歇。在美國丙肝是進行
肝移植的主要理由;美國有450丙
肝病人。全球有2億病人。據估計,丙型肝炎如不治療,其病死率將超過艾滋病。干擾素是在治療丙型肝炎的藥物中最為成功的一個。干擾素治療方案為:3-5MU,每周3次,6-12個月為一個療程。大約有50-70% 的患者對干擾素治療是敏感的。大約有15—30% 患者有持久反應, 導至肝功恢復正常。治療有效的患者在仃藥后復發率高達40-60%。Damen M等(2001)認為干擾素長期治療,可以明顯地增加病毒學的穩定的反應率,特別是對用傳統方法治療后復發的病例。
采用PEG(40kd) IFN alpha-2a 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每周一次的病毒學的反應率高于每周3次注射普通干擾素。安全性相似, PEG(40kd) IFN alpha-2a的適宜的劑量為180-微克。(Reddy KR2001)
保持持久反應性的因素為:低病毒血癥,除1以外的基因型,無肝硬化,肝內鐵含量低,E2基因核苷酸變異小。延長療程(》12個月)可以增加治療反應的持續性。對無治療反應性或復發的病例可考慮聯合治療,包括干擾素加indomethacin,干擾素加ketoprofen,干擾素加ribavirin。
1998年6月3日美國FDA批準Schering Corporation(Kenilworth NJ)重組α2b型干擾素與Rebetol(ribavirin)聯合應用治療丙型肝炎,商品名為Rebetron。臨床試驗表明,聯合治療6個月,仃藥追蹤6個月,大約有45%的患者HCV水平持續降低,而單用干擾素再治療只有5%。聯合治療后,患者肝臟活體組織檢查有50%有炎癥改善,而單純用干擾素治療為34%。Rebetol和干擾素治療丙肝有嚴重的毒副作用,必須在醫生嚴密監視下進行,包括死胎,致畸,因此婦女在接受時和在治療后6個月不能懷孕。Rebetol可引起貧血,特別是有心血管疾患者尤為嚴重;干擾素還有精神癥狀,包括抑郁、自殺行為等。
最近Maxim Pharmaceuticals宣布(2001。4。20)采用干擾素a聯合Ceplene(histamine dihydrochloride)治療丙型肝炎72周完成II期臨床結果表明,有40%的病人獲得完全、持久的治療反應,使用高劑量的Ceplene(10 mg/周)高達44%。而單獨使用干擾素組只有16%的病人獲得完全、持久的治療反應。目前正在進行干擾素、病毒唑和Ceplene聯合治療丙型肝炎。特別是I型,它對干擾素不敏感,但在美國和亞洲有70%丙型肝炎是由I型引起的。
使用Ceplene治療丙肝的理由是,許多癌癥病人和慢性病毒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 ,不能清除受病毒感染的細胞,而Ceplene可以恢復機體的免疫功能。目前,Ceplene是一尚在研究中的藥物,除治療丙肝外,還在12個國家用于治療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和急性髓細胞性白血。↖II期臨床)以及晚期腎癌(II期臨床),已超過1300例已完成或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3)D 型肝炎
慢性D 型肝炎的干擾素治療方案為:9-10MU,每周3次,12個月為1個療程,暫時性緩解(ALT正常,HDV RNA陰性)率不超過50%。持久反應率不超過20%。
2.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人乳頭瘤病毒病又是全世界最常見的性傳播疾病.最近報道,全球一半以上的成人被乳頭瘤病毒(HPV)所感染。目前已鑒定的已達100個型別以上,它感染特定部位或引起特定臨床癥狀,約有30%通過性傳播。有報道指出,77%HIV陽性婦女同時也是 HPV陽性。與其它性傳播疾病不同,HPV很易通過與感染的皮膚或與污染的物品直接接觸而傳播。所謂安全性行為不能阻止HPV的傳播,因為病毒存活在生殖道的外層皮膚細胞之內和陰道宮頸、肛門和尿道細胞內。避孕套不能保護所有這些部位的病毒傳播。美國資料表明,大約有1000萬美國婦女,其中大多數是10多歲和20多歲,具有活動性HPV感染。
自70年代以來,就陸續證明,干擾素治療人乳頭瘤病毒(HPV)有效。HPV可以引起人類多種疾病,見表9:
表9 HPV與疾病關系一覽表
疾病 |
致瘤性 |
HPV型別 |
|
|
A:致癌性高;
B:致癌性中
C:致癌性低 |
A: 16, 18
B:31, 33, 35, 39, 45,
51, 52, 56, 58, 59, 68
C:6, 11, 26,40, 42, 43,
44, 53, 54, 55, 62, 66 |
鼻腔乳頭瘤,上皮發育異常和癌 |
|
6, 11, 57; |
肛門、生殖器 尖銳濕疣(Condylomata acuminata)(性疣) |
常是良性 |
6,11,2,40,57 |
慢性宮頸炎(上皮發育異常,上皮內瘤形成(I和II度) |
6,11常是良性
16致癌性高 |
6.11.16. |
陰莖疣 |
常是良性 |
6,11 |
口腔尋常疣 |
常是良性 |
6,11,57 |
口腔灶性上皮增生(Heck 氏病) |
可能演變成癌 |
13, 32; |
青年人和成人突發性喉乳頭瘤 |
常是良性 |
11,6 |
唇部疣性病灶 |
常是良性 |
2 |
結膜乳頭瘤 |
常是良性 |
6, 11 |
深部趾和掌蟻冢狀疣 |
良性 |
1 |
皮膚尋常疣 |
良性 |
2,3,10,28,40,57 |
|
很少惡化 |
3,10,28 |
疣狀表皮發育不良癥
(Epide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 ) |
至少12,17和20可以惡化 |
3,5,8,9,10,12,14,15,
17,19,25,28,36,40 |
趾疣和尋常疣 |
良性 |
4 |
花斑糠疹斑
(Pityriasis versicolor macules) |
有30%可以惡化 |
5,8 |
肉類與動物管理人員的尋常疣 |
常是良性 |
7 |
Bowen氏病樣丘疹; |
|
16,18,31,35,39 |
喉、食道癌,某些支氣管癌 |
惡性 |
16,18,31,35,39 |
皮膚疣,免疫缺陷患者 |
未知 |
26 |
|
未知 |
27 |
皮膚、中間疣 |
未知 |
29 |
|
|
30,40 |
非生殖器Bowen氏病 |
原位癌 |
34 |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
良性 |
37 |
在一黑色素瘤內 |
惡性 |
38 |
Bowenoid 病灶 |
良性 |
40 |
多發性濕疣和皮膚扁平疣 |
良性
|
41 |
生殖器疣 |
良性 |
42 |
(1)慢性宮頸炎
慢性宮頸炎是婦女的常見病,多發病.發生于急性官頸炎之后,或由于分娩、流產或手術損傷宮頸后發生。本病的臨床表現為宮頸糜爛、宮頸肥大、宮頸息肉、宮頸腺體轟腫和官頸內膜炎。其中宮頸糜爛最為常見,約占我國已婚婦女的50%左右. 例如,1996年,麗水地區全年全區共檢查婦女14948人,查出婦女病患者9177例,疾病檢出率61.29%,其中宮頸癌患者9例,占檢查婦女數0.06%;滴蟲性陰道炎458例,占3.06%;宮頸糜爛5337例,占35.7%;
淋病3例,占0.02%;尖銳濕疣3例,占0.02%;Ⅱ度以上子宮脫垂5例,占0.03%。
宮頸糜爛是一種病理名稱,正常的宮頸露在陰道部分的表面是由鱗狀上皮覆蓋,它由5層細胞構成,較厚,對各種刺激的抵抗力較強,當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這部分上皮被頸管內的柱狀上皮所取代時,由于它只有一層細胞,很簿,下面的血管均可暴露,呈鮮紅色,形似糜爛,故稱之,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糜爛。單層的柱皮抵抗力極低,病原菌侵入易發生炎癥而為臨床所重視,成為慢性宮頸炎最常見的表現。
慢性宮頸炎的病因復雜.1989年中國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北京天壇醫院合作研究發現,宮頸糜爛與乳頭瘤病毒(HPV),單純皰疹病毒(HSV) ,巨細胞病毒(CMV)和衣原體感染關系極為密切( 表10 ). 從慢性宮頸炎患者的宮頸中,三種病毒的檢出率均明顯地高于正常宮頸,說明這三種病毒與慢性宮頸炎的發生, 特別是乳頭瘤病毒16型(HPV16)感染有關. 因而是干擾素治療的對象.
由表10 可見, HPV-16,HSV-2,CMV的檢出率, 糜爛宮頸的檢出率為正常宮頸未絕經者的4.9倍和3.9倍,差異均有顯著意義(P<0.001);CMV的檢出率,糜爛宮頸為14.0%,為正常宮頸的5.8倍;CT的檢出率,糜爛宮頸為13.4倍,是正常宮頸的5.6倍.
由表11 可見,糜爛宮頸4種病原的綜合檢出率為48.5%,是正常宮頸未絕經者(26.8%)的1.8倍,兩者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而正常宮頸已絕經者(44.1%)與糜爛宮頸比較無顯著差異.
表10 正常宮頸和糜爛宮頸HPV-16,HSV-2,CMV和CT檢出率的比較
病原* |
正常宮頸@ |
糜爛宮頸 |
總例數 |
檢出例數 |
% |
總例數 |
檢出例數 |
% |
HPV-16 |
78 |
4 |
5.1 |
268 |
64 |
23.9 |
HSV-2 |
117 |
8 |
6.8 |
374 |
99 |
26.5 |
CMV |
41 |
1 |
2.4 |
157 |
22 |
14.0 |
CT |
41 |
1 |
2.4 |
134 |
18 |
13.4 |
*HPV-16:人乳頭瘤病毒16型,采用DNA雜交技術檢測;HSV-2: 人皰疹病毒2型,采用細胞培養病毒分離和DNA雜交技術檢測;CMV:巨細胞病毒,采用DNA雜交檢測;CT:沙眼衣原體,采用ABBOTT試劑盒檢測.
@不包括已絕經的34例.
表11 不同宮頸標本4種病原綜合檢出率的比較
宮頸標本 |
總例數 |
綜合檢出陽性 |
糜爛宮頸 |
134 |
65 |
48.5 |
正常宮頸: |
|
|
|
未絕經 |
41 |
11 |
26.8 |
已絕經 |
34 |
15 |
44.1 |
合計 |
209 |
22 |
43.5 |
宮頸糜爛的主要癥狀是白帶增多。由于病原菌的不同,白帶的顏色、量也有所不同。白帶常為粘稠性,有時可帶有血絲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觸性出血。下腹經常出現疼痛,盆腔部可發生下墜痛或
痛經,常于月經期、排便或性交時加重。此外,可出現月經不調和不孕。
宮頸糜爛是慢性子官炎最常見的臨床類型,其糜爛面積大小可為三度:輕度,糜爛面積小于整個官頸面積的1/3;中度,糜爛面積占整個宮頸面積的1/3--2/3.重度,指糜爛面積占整個宮頸面積的2/3以上。根據靡爛的深淺度,可分為單純型、顆粒型和乳突型三型。子宮頸糜爛與早期子宮頸癌從外觀上難以鑒別,須作宮頸刮片檢查,必要時作活檢以確定診斷。
治療前常規先作宮頸刮片,必要時宮頸活檢,以排除早期宮頸癌。治療目標是促使鱗狀上皮的再生。治療原則以局部治療為主。
1987年錢止維等采用重組人干擾素a治療宮頸糜爛,發現干擾素對此常見病有十分明顯的療效.
由表12 可見,146例宮頸糜爛患者用人干擾素a治療的總有效率達93.8%,其中顯效率為60%,與同劑量的自然白細胞干擾素相當;用常規藥婦炎靈治療的療效為37.7%. 干擾素治療12個月后仍保持明顯療效(表13)。干擾素治療后病毒的檢出率也明顯下降(表14)
表12 重組人干擾素a治療宮頸糜爛的療效
效果
分組 |
治療反應率% |
總例數 |
痊愈 |
顯效 |
有效 |
不變 |
惡化 |
干擾素(10mg) |
146 |
11.0 |
60.0 |
93.8 |
6.2 |
0 |
干擾素(5mg) |
22 |
4.5 |
31.8 |
90.9 |
9.1 |
0 |
自然干擾素 |
30 |
33.3 |
63.3 |
93.3 |
6.7 |
0 |
去干擾素對照 |
20 |
0 |
0 |
10.0 |
80.0 |
10 |
婦炎靈 |
53 |
3.8 |
37.7 |
88.7 |
11.3 |
0 |
無環尿苷 |
24 |
0 |
20.8 |
62.5 |
37.5 |
0 |
表13 重組人干擾素a治療宮頸糜爛的遠期療效
分組 |
顯效率(%) |
仃藥3天后
(n=295) |
仃藥6個月后(n=194) |
仃藥12個月后(n=115) |
干擾素(10mg) |
60 |
73 |
63 |
干擾素(5mg) |
32 |
40 |
41 |
自然干擾素 |
63 |
88 |
83 |
去干擾素對照 |
0 |
0 |
- |
婦炎靈 |
38 |
43 |
43 |
無環尿苷 |
21 |
38 |
- |
表14 用干擾素治療宮頸糜爛前后,宮頸HPV-16和HSV-2檢出率的比較
分組 |
檢出例數 |
HPV-16 |
HSV-2 |
No. |
% |
No. |
% |
正常對照 |
113 |
1/37 |
2.7 |
2/76 |
2.6 |
治療前 |
112 |
8/21 |
38.1 |
37/112 |
33.6 |
治療后 |
100 |
0/20 |
0 |
10/100 |
10.0 |
采用黃芪加人a型基因工程干擾素和單獨采用基因工程干擾素對比治療164 例宮頸糜爛, 結果說明,不僅從臨床療效,還是單純皰疹病毒的分離率來看,黃芪干擾素合劑均優于單純干擾素.
表15 可見, 在總量為7.5ug 的干擾素2 組中, 用藥一個療程后(3周), 22例中僅1 例痊愈, 6 例顯效, 顯效以上共7 例(31.8%) 明顯地低于加倍量的干擾素1組(59.3%)(P<0.05).在黃芪加干擾素組的56例中, 有4 例痊愈, 30例有效, 顯效以上共34例(60.7%),明顯地高于干擾素2 組(P<0.02), 而與加倍量的干擾素1 組相當(P>0.05)在停藥6 個月后復查, 黃芪加干擾素組的41例中10例痊愈, 20例顯效, 顯效以上達30例(73.2%),與加倍量干擾素1 組的(72.7%)相似.
表15芪干擾素聯合應用治療慢性宮頸炎的臨床療效
組 別
|
干擾素1組
(10微克) |
干擾素2組
(5微克) |
黃芪加干擾素組(黃芪0.1克,干擾素5微克) |
仃藥當天 |
|
|
|
總例數 |
86 |
22 |
56 |
痊愈 |
11(11.6) |
1(4.5) |
4(7.1) |
顯效 |
41(47.7) |
6(27.3) |
30(53.6) |
有效 |
27(31.4) |
13(59.1) |
21(37.5) |
無效 |
8(9.3) |
2(9.1) |
1(1.8) |
仃藥后6個月 |
|
|
|
總例數 |
44 |
- |
41 |
痊愈 |
10(22.7) |
- |
10(24.4) |
顯效 |
22(50.0) |
- |
20(48.8) |
有效 |
12(27.3) |
- |
11(26.8) |
無效 |
0 |
|
0 |
表16說明,76例正常宮頸的病毒分離陽性率僅2.6%, 而240 例糜爛宮頸的病毒分離陽性率高達30.8% 后者是前者的11.8倍. 而治療前, 治療后病毒分離的結果表明: 在單純干擾素組( 包括總量為7.5ug 以及15ug組),治療后的病毒分離陽性率達10.6%, 比治療前(34.8%) 降低3.3 倍, 而在黃芪加干擾素組, 治療后的病毒分離陽性率僅3.8%, 比治療前(29.9%) 降低了7.9倍.(表16 )
表16 療前療后單純皰疹病檢出率的比較
標本來源 |
例數 |
分離病毒陽性數 |
病毒分離陽性率% |
正常宮頸 |
76 |
2 |
2.6 |
靡爛宮頸 |
240 |
74 |
30.8 |
單純干擾素 |
|
|
|
療前 |
141 |
49 |
34.8 |
療后 |
123 |
13 |
10.6 |
黃芪加干擾素 |
|
|
|
療前 |
67 |
20 |
29.9 |
療后 |
52 |
2 |
3.8 |
上述結果說明, 黃芪和干擾素聯合應用可以明顯提高對病毒性宮頸糜爛的療效; 黃芪加干擾素治療后,HSV的分離陽性率明顯地低于單純干擾素組. 這表明黃芪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具有相當廣譜的性質.
1990年王大婉等代表北京婦產醫院等6家醫院組成的干擾素臨床協作組總結了采用重組人干擾素a治療宮頸糜爛的療效,證實了錢止維等人的工作.他們于1988年8月至1989年1月,共觀察研究了673例宮頸糜爛患者.協作組使用二種不同劑量人重組干擾素a:5mg組和10mg組,在一療程后總有效率為84.3%及86.6%,較對照組卡那霉素及婦炎靈的66.3%及62.9%為高(P<0.005)。停藥6個月后,擾素治療組總有效率上升至90.1%及95.7%,療效仍高于卡那霉素組的69.5%〈P<0.05〉。對宮頸糜爛病例宮頸局部作拭子標本197份進行HPV-16DNA分子雜交.陽性率達41.6%,其中經干擾素治療166例,其治療前后的陽性率分別為41.6%及17.5%,說明干擾素對HPV-1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測有可能是一種阻斷宮頸癌發生的方法。
1993年錢止維等報道,采用PCR檢測技術證明,80%妊娠晚期婦女宮頸HPV-16陽性者的新生兒咽部HPV-16也為陽性,說明宮頸HPV-16母嬰傳遍率很高.1998年 胡敏華等報道,重組人于擾素a對宮頸人乳頭瘤病毒16型母嬰傳播有阻斷作用.40例足月孕婦分為兩組:治療組20例,用干擾素10mg貼敷宮頸,隔日1次,共3次.另20例為對照組。在治療及臨產前分別取宮頸洗液標本,再取其陰道分娩的新生兒咽拭子標本,用PCR技術,檢測其中即HPV-16礙DNA。結果:HPV-16母嬰傳播率在治療組為29.4%,對照組為80%(P<0.025)。說明干擾素局部外用對宮頸HPV-16的母嬰傳播確有明顯的阻斷作用。
(2)生殖器尖銳濕疣(condyloma acuminata)
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尖銳濕疣(性疣)在我國年發病數約有500萬人-1000萬人;美國年發病數為100萬,所以這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會陰部,肛門周圍,陰頸等處是生殖器、肛門尖銳濕疣好發部位,起初只有針頭大小的損傷,并不疼痛或不適,病人很可能疏忽,如不治療可能長大至碗豆大小,甚至大至菜花狀,長期不治還有癌變的危險。雖然尖銳濕疣是良性的,但必需及時進行治療。傳統的治療方法有切除、電燒,CO2 激光. 液氮冷凍療法等。傳統的局部化療有:盾葉鬼臼樹脂(podophyllin resin),鬼臼素, 5-氟尿嘧啶, 類維甲酸,芫青素(cantharidin), 水楊酸, 乳酸, 二氯乙酸, 三氯乙酸等。
大多數不能。 因為瘤體用激光去除或燒灼治療后,隱藏在組織細胞中的病毒依然存在,無臨床表現,可長至6個月后,不少患者在治療后又長起新的疣。
我國早在1989-1992年,就獲得國家批準采用干擾素a作為一種抗病毒藥物治療由人乳頭瘤病毒引起的慢性宮頸炎和生殖器和肛門尖銳濕疣,美國FDA也批準干擾素a治療性疣。單純用干擾素治療性疣可根除50%-70%的疣體。
由于性疣是由病毒所引起的。防止性疣復發的根本措施要進行抗病毒和免疫治療。乳頭瘤病毒感染與其它病毒感染一樣常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的降低,特別是細胞免疫。所以國外資料表明,使用干擾素a2b治療,最好加用增強細胞免疫的制劑。
1.在艾滋病毒感染的婦女中,由于T細胞受損,由乳頭瘤病毒6、11型引起的性疣發病率為6%,而無艾滋病毒感染的婦女則為2%;其它型別乳頭瘤病毒的感染率前者為34%,后者為12%;多型別乳頭瘤病毒感染率前者為13%,后者為3%。說明乳頭瘤病毒感染與機體的免疫狀況密切相關。
2.在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艾滋病的同時皮下注射IL-2,發現大多數病人免疫學指標的改進,性疣的發病率在治療組明顯地低于對照組(僅用抗反轉錄病毒藥物治療)。
3.單用IL-2局部和皮下注射治療性疣的研究結果也有一定效果。
4.1997年3月3日美國FDA批準一種治療性疣的新藥,商品名為
Aldara cream),由3M藥業生產,有效成分為
Imiquimod,它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刺激周圍血單核細胞誘生多種亞型a干擾素以及其它多種細胞因子
1998年我國尹光文等用
香菇多糖治療尖銳濕疣,結果表明,香菇多糖對尖銳濕疣患者的細胞免疫功能有調節作用,并能降低尖銳濕疣治療后的復發率。治療后血清IL-2水平升高,SIL-2R水平下降。
圖 3 生殖器尖銳濕疣
3.性皰疹
性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II型所引起,在接觸病毒后2-20天內發病,常表現為水皰,疼痛,類似于單純皰疹病毒I型所引起口角單純皰疹。通常情況下初次感染時較嚴重,以后即使沒有性接觸也會復發。病人有疼痛時感染性最強,要避免性接觸。干擾素和無環尿苷可以治療。
4.AIDS病
圖4 艾滋病毒
IFN —α2b與IL—2 聯合應用治療AIDS病正在美國進行I 期臨床試驗。
七、干擾素的副反應
根據欒英非(1995)介紹,干擾素最長見的副反應為流感樣癥狀,如發燒、寒戰、頭疼、乏力等,大部分患者都可耐受。長期、高劑量使用時可出現骨髓抑制現象,消化道反應,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癥狀等,同時出現干擾素抗體,a2a型干擾素產生抗體的機率大于a2b型干擾素。日本厚生省曾收集6412例應用干擾素治療出現的不良反應,除流感樣癥狀外,
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為1.26%;甲狀腺功能異常1.08%;眼病變0.42%;神經癥狀0.28%;腎循環系統病變0.23%,感染0.16%。截止1994年3月日本已有32例應用干擾素后產生自殺妄想,12例死于自殺(李玉升等1998)。
Koh et al (1997)報道,長期使用大劑量干擾素后約有6%患者發生甲狀腺功能障礙;17%的患者有甲狀腺自家抗體。
Neri S 等( 2000)采用干擾素加N-acetyl cysteine 無副反應。
八、我國生產的干擾素質量
至于我國生產的干擾素α2b的質量見表9 :
表17 國產人基因工程干擾素α2b與美國FDA 批準的
同類產品先進技術全面對比一覽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術指標 產基因工程干擾素 美國FDA 批準的同類產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產品品種 α2b α2b
批準的治療 慢性活動性乙、 毛細胞性白血病
適應癥 丙型肝炎 Kaposi肉瘤
性疣 慢性活動性乙、
帶狀皰疹 丙型肝炎
慢性宮頸炎 性疣
皰疹性角膜炎 多種腫瘤等
多種腫瘤等
副反應 主要為發燒 主要為發燒
產品質量
純度 >95% >95%
比活性 >108 /mg >108 /mg
殘留DNA <100pg/ 支 未做
產品價格 低 高
生產線 GMP G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