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華醫學會第12次全國病毒性肝炎與肝病學術會議上,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莊輝院士表示,近年來乙肝流行病學特征已發生了明顯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傳播途徑發生改變。由于新生兒乙肝疫苗計劃免疫的普遍推行使得母嬰傳播比例下降,同時醫源性傳播、性傳播及腸道外傳播(如靜脈內注射毒品等)出現明顯上升。據統計,全球每年新發生的乙肝患者中約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而我國的一項調查顯示,部分地區不安全注射率達到37%。
其次,乙肝e抗原(HBeAg)陰性的患者增多。目前我國內地HBeAg陽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已升至21%,臺灣為20%,香港為11%。這部分人群所具有的中度/重度乙肝病毒(HBV)相關肝病比例較大,患者年齡偏大,疾病自發或持續減輕極少發生,何時停藥難以確定以及治療后復發率高且治療結束時應答的持續時間短等臨床特點,造成該人群乙肝的控制較為棘手。
第三,HBV感染和肝癌發病率下降。研究顯示,常規乙肝疫苗免疫不僅可預防急性乙肝,降低慢性乙肝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可降低肝癌的死亡率。我國的調查表明,乙肝疫苗接種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1.1%,未接種組為15.8%,兩者相差14.4倍。
莊輝院士認為,不同HBV流行區之間的人口流動增加,社會經濟狀況改善造成醫療服務項目增多,以及靜脈內注射毒品、性亂行為等,增加了HBV的傳播機會。而接種乙肝疫苗,生活水平提高,則減少了HBV的傳播機會。同時,乙肝的各種治療藥物和治療方法,導致了HBV變異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