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手足口病是一種臨床上公認的傳染性疾病,其主要的傳播途徑為接觸傳播和飛沫傳播,不僅會損傷患兒的生理健康,還會并發腦炎,病情嚴重者會受到生命安全威脅,其主要的發病群體為學齡前兒童,尤其是三歲以下的兒童[1].臨床護理措施會對臨床治療效果和護理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我院擇取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間收治的310例手足口病兒童患者,探討綜合護理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目的:探討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護理方法。方法:擇取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10例手足口病兒童患者,根據其入院的時間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各155例,參照組患兒行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患兒在此基礎上行綜合護理,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愈率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患兒的治愈率為99.4%(154/155),參照組治愈率為91.0%(141/155),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95.5%(148/155),參照組為83.2%(129/155),實驗組的治愈率和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兩組間差異在統計學層面上有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臨床治愈率,且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擇取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310例手足口病兒童患者,根據其入院的時間分為實驗組和參照組,每組各155例,實驗組中男性患兒89例,女性患兒66例,年齡3個月至5歲,平均年齡(2.78±1.51)歲,參照組中男性患兒81例,女性患兒74例,年齡4個月至6歲,平均年齡(2.89±1.26)歲。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在統計學層面上無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參照組患兒進行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將疾病的治療過程詳細講解給患兒及患兒家屬,安排給患兒合適的病房,保證病房環境整潔干凈,給患兒提供一個清潔舒適的環境,對患兒的飲食進行合理干預,保證患兒的營養攝入均衡。實驗組患兒在此基礎上行綜合護理,主要內容有心理護理、皮膚護理、口腔護理、飲食護理以及觀察病情,詳情見討論。
1.3臨床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的治愈率和護理滿意度,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本組針對研究使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以(n,%)形式表示,通過卡方對其予以檢驗,只有滿足P<0.05時,才可認為差異在統計學當中存在意義。
2結果實驗組患兒的治愈率為99.4%(154/155),參照組治愈率為91.0%(141/155),實驗組患兒的護理滿意度為95.5%(148/155),參照組為83.2%(129/155),實驗組的治愈率和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照組,兩組間差異在統計學層面上有意義,P<0.05.
3討論手足口病是一種因腸道病毒感染而導致的傳染病,其多發群體為5歲以下的兒童,在手足口病的早期發病階段,其癥狀類似于
感冒,可能會出現持續4至5天的發燒癥狀,足、手和口腔會出現
皰疹,一小部分患兒會并發肺水腫、心肌炎以及無菌性腦膜腦炎等[2].個別患兒病情嚴重,發展進程較快,會導致死亡[3].有20余種能夠導致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如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71型等都是常見的手足口病病原體[4].我院在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護理中應用綜合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綜合護理:①心理護理,由于小兒手足口病的患者年齡多數較小,其因口腔潰瘍和皰疹而痛感較強,此外,患兒進入到病房屬于一個陌生環境,極易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進而出現哭鬧的現象。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耐心安撫,給予患兒關愛
和安全感,將疾病知識向患兒及其家屬進行講解,獲得家屬的信任和配合。②皮膚護理,患兒因皮膚產生皰疹而痛癢難耐,但是若抓破皰疹使皰漿溢出,極易導致感染,還會傳播病毒。因此護理人員應當使用消毒紗布包裹起患兒的手指,協助患兒進行洗澡,勤換內衣物,保證患兒的皮膚干凈清潔,防止皮膚破損,若出現破損情況應當及時使用安爾碘進行消毒殺菌。③口腔、飲食護理,患兒由于口腔潰瘍和口腔皰疹會產生痛感,對患兒的進食情況產生較大的程度的影響。護理人員應當使用濃度為3%的碳酸氫鈉溶液對患兒的潰瘍面進行擦洗,將西瓜霜涂抹其上。患兒的事物要以半流食和流食為主,避免過于咸和熱刺激口腔,進食后指導兒童使用生理鹽水漱口,清潔口腔。對患兒的餐具進行嚴格消毒,避免繼發感染。④觀察病情,在護理的過程中要對患兒的癥狀進行嚴密觀察,如嘔吐、偷頭痛和抽搐等,查看其是否出胸悶、氣促以及心率加快的表現,若存在應當立即通知醫生,進行相應的處理。本研究組中,使用綜合護理的患兒,其護理滿意度和治愈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的兒童。
結語: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臨床治愈率,且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來源:《淺談310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和體會》孟方方1 關悅2 梁媛3,《中國醫學人文》201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