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玲,徐慧軍,仇新
(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青島,266033)
(中醫臨床研究2012年第4卷第15期:112-114)
【摘要】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表現為痛經、月經不調、不孕、性交痛等癥狀,西藥對該病的治療存在副作用大、停藥后復發的缺點。許多學者依據祖國醫學理論研究本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 中醫藥;研究進展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T,簡稱內異癥)。臨床表現為痛經、月經不調、不孕、性交痛等癥狀。祖國醫學無此病名,有關論述散見于“痛經”、“月經不調”、“不孕”、“癥瘕”等范疇。目前西醫對其病因及發病機制仍不完全清楚,藥物治療主要以激素療法較為流行,但存在副作用大、停藥后復發的缺點。近幾年來,許多學者依據祖國醫學理論研究本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現概述如下。
1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因病機
《景岳全書·婦人規》日:“瘀血留滯作癮,唯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上述記載較為全面地概括了的病因病機。瘀血阻滯是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本病機。瘀阻沖任、胞宮,胞脈、胞絡不通,不通則痛,導致痛經加劇;舊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新的出血不斷出現,終致月經異常,經量多,持續時間長;瘀血阻滯沖任,有礙精卵結合,不能攝精成孕;瘀滯日久,積聚而成癥瘕:血瘀氣滯,日久消耗正氣,出現正虛邪實、虛瘀同在的狀態,變生臨床諸多癥候。
2 臨床治療
2.1 辨證分型論治
艾莉等將本病分3型:氣虛血瘀型治以益氣活血,化瘀止痛,散結消瘕;氣滯血瘀型治以疏肝理氣,活血散結;血凝血瘀型治以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張曉將其辨為氣滯血瘀、寒凝血瘀、熱郁血瘀、腎虛血瘀,分別用血府逐瘀湯、少腹逐瘀湯、清熱調血湯、歸腎丸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張旭賓等辨證分6型:氣滯血瘀型以金鈴子散合四逆散加減;寒凝血瘀型以少腹逐瘀湯加減;痰瘀互結型以桂枝茯苓丸合橘核丸加減;氣虛血瘀型以血府逐瘀湯合補中益氣湯加減;陰虛血瘀型以桃紅四物湯合二至丸加減;陽虛血瘀型以少腹逐瘀湯合二仙湯加減。王金生則分為氣滯血瘀、腎虛瘀阻、熱郁痰伏、脾虛痰滯、痰瘀交結等五種證型。
證型不同用藥不同。氣滯血瘀治以行氣祛瘀,藥用柴胡、枳殼、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生地、赤芍、烏藥、木香等;腎虛瘀阻治以補。腎活血,藥用菟絲子、仙靈脾、肉蓯蓉、炙鱉甲、三棱、莪術、五靈脂、生蒲黃、萸肉、當歸等;熱郁痰伏治以瀉熱化痰,藥用紅藤、敗醬草、紫草根、大青葉、黃連、陳皮、浙貝母、半夏、夏枯草、昆布等;脾虛痰滯治以健脾祛痰,藥用黨參、焦白術、薏苡仁、茯苓、淮山藥、陳皮、桔梗、芡實、蒼術、紅棗等;痰瘀交結治以祛瘀逐痰,藥用血竭、蘇木、丹參、乳香、花蕊石、延胡索、竹茹、浙貝母、山慈菇、海藻等。楊鑒冰也將EMS分為6型:氣滯血瘀型、寒濕凝滯型、濕熱互結型、痰瘀阻滯型、腎虛血瘀型、氣虛血瘀型,以祛異康為主方,藥用當歸、川芎、赤芍、元胡、蒲黃、乳沒、血竭、桂枝、丹參、三棱、莪術、橘核等辨證加減。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異康方去桂枝,蒲黃改炭劑,加川楝子、烏藥等治療:寒濕凝滯型治以溫經活血止痛,化濕祛瘀消-瘢,祛異康方去丹參,加蒼白術、半夏、皂角刺等;濕熱互結型治以涼血化瘀止痛,利濕通絡消癥,祛異康方去桂枝、川芎,加蒲公英、紅藤、路路通等治療;痰瘀阻滯型治以活血祛瘀、化痰散結,祛異康方加雞內金、海藻、穿山甲等治療; 腎虛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補腎助孕,祛異康方加菟絲子、仙靈脾、熟地等治療;氣虛血瘀型治以補氣養血調經、活血祛瘀消癩,祛異康方加黃芪、黨參、三七等治療。
2.2 中藥周期療法
高巍等采用經期與非經期用藥,即治療組在非經期服用內異消丸(丹參、赤芍、三棱、莪術、水蛭、蜈蚣等),從月經干凈后1 d開始,每次
2.3 專方專藥
黃西戎等應用桃核承氣湯治療56例EMS患者,藥用桃仁,丹皮,赤芍,當歸,酒大黃,芒硝等,治療1~3個療程,臨床治愈17例,顯效21例,有效14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92.8%。王雨波應用溫陽化瘀消異湯治療63例患者,藥用巴戟天、菟絲子、黨參、黃芪、丹參,淫羊藿、當歸、赤芍、三棱、莪術、五靈脂、夏枯草、地鱉蟲、大黃、血竭、炙甘草等,痊愈38例,顯效13例,有效8例,有效率為93.6%。張帆等應用調免化瘀湯治療66例患者,藥用生地黃、當歸、黃芪、鱉甲、夏枯草、生瓦楞子、赤芍、川芎、澤蘭、丹皮、桂枝、甘草等,痊愈10例,顯效22例,有效2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6.4%,并發現可使患者CD4與CD4/CD8比值顯著下降,CD8與NK細胞顯著回升,可調節人體免疫功能。
2.4 中醫外治法
中藥灌腸使中藥液直接或通過肛腸吸收入盆腔,不經肝臟,避免了長期服藥對胃腸道的刺激,又減輕了肝臟的負擔,且使藥力直達病灶,具有內服藥物難以達到的優勢,故應用中藥灌腸治療是一研究熱點。王葉秀等應用化瘀止痛液保留灌腸,藥用水蛭、莪術、沒藥、虻蟲、延胡索、五靈脂、桂枝、小茴香、丹參等,30例患者中痊愈12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93.3%,且復發率為7.69%,而對照組復發率為20%,二者具有統計學差異。楊漸自擬婦塊消灌腸治療本病50例,總有效率達96%。楊小頎等采用紅藤湯保留灌腸治療EMT疼痛,紅藤湯能夠減輕和改善患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張磊等采用清異湯保留灌腸治療直腸EMT,有較好療效。
張磊采用針刺配合中藥治療均有痛經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3例,針刺選取子宮、三陰交、太沖、關元、歸來等穴,除關元外,均雙側取穴;中藥選用自擬方辨證加減。連續治療不超過3個周期,總有效率為94.34%。熊運碧等采用電針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70例,選取關元、中極、三陰交等穴位給予電針刺激治療,總有效率為95.71%。Chang NL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針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實熱證選百會、曲泉、申脈、神門、血海、隱白、中極、照海;氣虛選百會、三陰交、陽池、隱白、足三里,有時也選用耳穴,神門、子宮、卵巢等,同時配合中藥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劉亞欣等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以虛、瘀、滯為主要病機,本虛多為肝腎虧虛,沖任失調,或腎陽不足,經脈失養;標實多為氣滯、血痕,致沖任失養,經脈瘀阻,或痰濁阻滯。故采用溫補肝。腎、行氣活血、散結消瘀之法,選用溫通藥灸散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痛經76例,顯效56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為88.16%。阮繼源等對46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采用隔藥餅灸配合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療。結果輕型總有效率為97.8%,中型總有效率為84.2%;重型總有效率為63.6%。
丁哲等認為繼發性痛經多由子宮內膜異位癥所致,其采用王不留行子或磁珠貼壓在耳穴內生殖器、內分泌、肝、腎、神門、交感區用以治療68例痛經患者,連續治療3~5個月經周期,總有效率為97%。李媛楓等采用耳穴埋藥按壓法結合活血化疲中藥煎劑口服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痛經8例,結果顯效5例,有效2例,好轉1例。
姚玉榮等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病理本質為下焦血瘀,自擬克異種子丹共研細末,溫開水調和成團涂于神闕穴,共治療113例,總有效率為94.13%。汪慧敏等從瘀論治子宮內膜異位癥,以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采用中成藥七厘散
綜上所述,EMT的病機之本為血瘀,活血化瘀是治療本病的治療大法,同時佐以補腎、疏肝等治法。中醫藥防治EMT,多以內服為主,多途徑給藥及多種療法同時并用。在辨證的基礎上分型論治,周期治療、專方專治各具特色。中醫藥治療EMT療法豐富,病證結合,分型論治,而且療效穩定、操作簡便,與西醫西藥相比較,不良反應少,愈后不易復發,是目前治療EMT較好的方法,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中醫治療也存在不足之處,如何統一診斷標準以便于進行大樣本和前瞻性的研究,量化療效指標,避免低水平、重復性的研究,提高結果的可信度,篩選出療效高的復方制劑或單味藥,以中醫診療體系規范化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我們臨床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