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醫科大學福建省立醫院內分泌科陳剛教授等開展的一項大型橫斷面研究表明,在我國女性中,月經初潮和絕經年齡較晚(分別≥ 18 歲和>53 歲)者罹患心血管病(CVD)的風險降低,而早絕經(≤ 46 歲)可致骨質疏松癥風升高,但月經初潮和絕經年齡均與糖尿病無關。(J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3 年3月7 日在線版)
在初步納入的6242 例年齡為21~92 歲的女性受試者中,該研究入選了其中3304 例絕經后女性。受試者入選后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12導聯靜息心電圖和跟骨定量超聲檢查。
結果顯示,月經初潮年齡與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癥無關。然而,與月經初潮年齡<16 歲者相比,月經初潮年齡≥ 18 歲者罹患CVD的風險顯著降低(OR=0.71,P=0.002);隨著月經初潮年齡延后,CVD 風險呈下降趨勢
研究者發現,絕經年齡與糖尿病也無明顯關聯,這有別于2012 年發表的一項前瞻性病例隊列研究結果。后者表明,40 歲以前絕經者罹患2 型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且絕經年齡每提前1歲,糖尿病風險增加8%(DiabetesCare.2012 年12 月10 日在線版)。
與50 歲時絕經者相比,我國46 歲以前絕經者出現骨質疏松癥的風險顯著升高(OR=1.59,P=0.023, 表1)。隨著絕經年齡延后,CVD 和骨質疏松癥風險均呈降低趨勢。于2012 年發表的MESA 研究表明,早絕經(46 歲以前)的女性罹患冠心病和卒中的險是正常年齡絕經女性的2 倍(Menopause.2012,19:1081)。該研究既包括白人,也納入了華裔和黑人受試者。
研究者觀點
目前, 全世界的中位月經初潮年齡為12 歲,在本研究中我國女性的月經初潮年齡為12.4歲。較早出現月經初潮的女性成年后體質指數和腰圍數值均較高,說明這些女性需要進行生活方式調節,以預防腹型肥胖、糖尿病和CVD。研究者表示,該研究將有助于制定CVD、骨質疏松癥等疾病的人群預防策略。(來源:醫脈通)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