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國合作研究組說,對于伴有左心室輸血分數(LVEF)降低和心力衰竭體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標準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依普利酮可顯著降低患者的早期全因死亡率。
來自美國密歇根醫學中心的Bertram Pitt及其同事解釋說,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LVEF等于或低于40%,或者伴有臨床心力衰竭的體征與死亡率及因心力衰竭而住院的發生率較高有相關性。
因此該研究組調查了選擇性醛固酮阻滯劑依普利酮對患者隨機分組后30天死亡率的影響,受試者是參與依普利酮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療效與生存研究(EPHESUS)的患者,共有6632人。該試驗發現,經平均隨訪16個月后,與只進行傳統治療相比,依普利酮降低了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達15%。
所有患者的LVEF等于或低于40%,有心力衰竭的臨床體征。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平均7.3天開始依普利酮25 mg/天或安慰劑治療。主要終點是全因死亡率,復合終點是到從心血管原因或因心血管事件住院到死亡的時間。
研究人員發現,在隨機分組后30天,與安慰劑組相比,依普利酮降低了全因死亡率的絕對危險達1.4%(依普利酮
和安慰劑治療患者的危險為3.2% 和4.6%,P=0.004),心血管死亡率/心血管住院率的危險降低了1.3%,即從9.9% 下降到 8.6%(P =0.074)。另外,心血管死亡率的相對危險也降低了32%,猝死的危險降低了37%。
該研究組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ACC)上說:“這一結果很重要,因為EPHESUS研究中安慰劑治療患者在平均16個月的隨訪期間,有25%的總死亡病例是出現在隨機分組后的頭30天。”
他們接著說:“對于有左心室收縮期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體征的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流動力學穩定之后在醫院就應該開始應用依普利酮治療,并且在應用ACE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阻滯劑,以及β受體阻滯劑的基礎上繼續加用依普利酮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