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7月至2002年7月,972例淋巴結陽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隨機接受A組(E→CMF)或B組(E→T→CMF)治療。治療方案如下,A組(E→CMF):表阿霉素(E)120mg/m2 iv d1 q21 x 4周期,隨后環磷酰胺600mg/m2 iv,甲氨蝶呤40mg/m2 iv,氟尿嘧啶600mg/m2 iv (CMF) d1,8 q28 x 4周期;B組(E→T→CMF):4周期E治療之后,多西紫杉醇100mg/m2 iv (T) d1 q21 x 4周期,再行CMF方案治療。使用計算機動態平衡運算安排隨機治療。進行平衡的因素包括:治療中心、淋巴結受累數目(1-3,4-9,>10)、ER狀況(陰性、陽性、未知)、月經狀況(絕經前/絕經后)。觀察的主要終點指標是無瘤生存(DFS),次要指標是耐受性和總生存(OS)。截止2006年3月27日,A組和B組分別入組486例患者,中位隨訪了53個月,已經記錄到發生了252個主要事件。A組和B組5年DFS分別是67%和74%,風險比是0.80(95%CI:0.62-1.03,P=0.079)。根據預先確定的平衡因素調整后的風險比是0.78(95%CIs: 0.61-1.00;P=0.05)。已經觀察到117例患者死亡,OS的風險比是0.74 (95%CIs:0.51-1.07,P=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