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診斷
(一)臨床診斷
重視無痛性血尿的病史及熟識腎癌的腎外癥征極為重要,注意血尿、腹部腫快和腰部疼痛的三大主要癥狀。同時臨床上出現非泌尿系統癥狀如原因不明的發熱、常是腎癌的早期信號。應警惕腎癌的存在。最后確診有賴于泌尿系統造影、B型超聲波及CT等檢查。
(二)病理診斷
腎癌又稱腎細胞癌,起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可發生于腎實質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極為多見,左右腎發病機會均等,雙側病變同時存在者約1%~2%。
大體解剖見腫瘤外觀為不規則圓形或橢圓形腫塊,有一層纖維包膜,血供豐富。因腫瘤的血管多少、癌細胞內脂肪含量以及是否有出血壞死而形成腫瘤的顏色不同,透明細胞癌多呈黃色,顆粒細胞癌及未分化細胞癌多呈灰白色。腫瘤可有囊性變、中心壞死、血腫或不規則鈣化灶。
顯微鏡檢查,癌細胞類型主要為了透明細胞癌、顆粒細胞癌和未分化癌等。其中以透明細胞癌最常見。透明細胞體積大,邊緣清晰,呈多角形,核小均勻,因胞漿中含有大量的糖原及脂質,在切片過程中溶解而使細胞呈透明狀。顆粒細胞生長活躍,故其惡性程度較透明細胞癌為高。透明細胞癌和顆粒細胞癌可單獨存在,也可同時出現于同一腫瘤內。約60%~70%是由此兩種細胞形成的混合型腎癌。另外還有一種更為少見的癌細胞,其細胞呈梭形,核較大或大小不一,核分裂迅速,生 長速度快,呈肉瘤樣結構,稱為未分化癌,其惡性程度最高。
(三)臨床分期
腫瘤的分期,對制定治療方案和判斷預后有一定的臨床意義。腎癌的分期較不統一,常用的有Robson分期和TNM分期。
1.Robson分期
Ⅰ期:腫瘤位于腎包膜內。
Ⅱ期:腫瘤侵入腎周圍脂肪,在仍然局限于腎周圍筋膜內。
Ⅲ期:腫瘤侵犯腎靜脈或局部淋巴結,有或無下腔靜脈、腎周圍脂肪受累。
Ⅲa期:腫瘤侵犯腎靜脈或下腔靜脈。
Ⅲb期:區域性淋巴結受累。
Ⅲc期:同時累及腎靜脈、下腔靜脈、淋巴結。
Ⅳ期:遠處轉移或侵犯鄰近器官。
Ⅳa期:腫瘤侵犯除腎上腺外的鄰近器官。
Ⅳb期:腫瘤遠處轉移。
2.TNM分期:
原發腫瘤(T)分期:
T0:無原發性腫瘤的證據。
T1:腫瘤最大直徑小于或等于2.5cm,局限于腎包膜內。
T2:腫瘤最大直徑大于2.5cm,腎臟變形,腫瘤仍位于包膜內。
T3a:腫瘤侵及腎周脂肪。
T3b:腫瘤侵及靜脈。
T4:腫瘤已侵入鄰近器官。
區域淋巴結(N)分期:
NⅩ:淋巴結有無轉移不肯定。
N0:淋巴結無轉移。
N1:同側單個淋巴結受侵。
N2:多個區域淋巴結受侵。
N3:手術中明確淋巴結已固定。
N4:鄰近區域性淋巴結受累。
遠處轉移(M)分期:
MⅩ:轉移范圍不肯定。
M0:無遠處轉移的證據。
M1:有遠處轉移。
M1a:隱匿性轉移。
M1b:某一器官單個轉移。
M1c:某一器官多個轉移。
M1d:多個器官轉移。
二、鑒別診斷
1.腎囊腫腎臟良性占位病變。B超、CT等檢查可提示腎臟囊性病變。診斷性穿刺治療也可確診此病。
2.腎錯構瘤、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本病不常見,CT檢查、MRI檢查可見腫物邊界完整,其中脂肪成分的CT值較低(-50~90Hu),中間分隔,分界清晰。
3.腎嗜酸細胞腺瘤
本病以腎臟占位為主要癥狀,CT檢查可見一顯著的邊緣,此因腫瘤周緣有大血管排列引起。由于大血管由周圍向中心垂直分出小血管如輪輻狀排列,腎動脈造影對此病診斷有特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