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肝癌的發生與生活環境、生活習慣有關。在我國原發性肝癌患者中約有80%可檢出HBV DNA,因此慢性乙肝是引起原發性肝癌的最主要病因。定期進行身體查檢是解決肝癌不能治的關鍵。肝癌目前以手術、介入等方法為主,晚期肝癌治療中,分子靶向藥物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改善生存質量,并延長生命周期。在我國,中醫藥在肝癌治療中有著獨特的優勢,貫穿肝癌治療的全過程,有效減少西醫療法引起的副作用,同時幫助患者恢復身體機能。
為了進一步探討中藥輔助療法對原發性
肝癌治療的有用性,提高和改善原發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質量,筆者對進展期原發性肝癌給予口服
消癌平咀嚼片治療,以活動狀態的卡氏評分法作為QOL(生活質量)的指標進行研究,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8例病例均為經B超或CT結合AFT測定臨床確診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部分病例經病理學檢查核實,72例采用消癌平咀嚼片治療,另外26例單純接受化療作為對照組。本組98例的一般情況見表1。表1 用藥組與對照組病人的一般情況
1.2 用藥方法 消癌平咀嚼片用藥組病人,采用消癌平咀嚼片,每次60ml,每日3次,連用30天。消癌平咀嚼片非給藥組病例,單純采用化療,化療藥物選用阿霉素、絲裂霉素、順鉑及氟尿嘧啶,用適當的二聯或三聯用藥,可選用肝動脈插管栓塞化療等不同的化學療法。
1.3 觀察方法
1.3.1 關于PS的評價 主要根據主治醫師的觀察,病歷記錄及護理日記來判斷,以卡氏評分的100分制記錄。
1.3.2 臨床療效判定 以治療前后肝臟CT或B超檢查對比,測定
腫瘤大小以兩個最大互相垂直的直徑的乘積表示,按國際通用的五級判定標準: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持續4周以上;部分緩解(PR):腫瘤縮小50%以上,持續4周以上,無新的病灶出現;微小緩解(MR):相當于PR的腫瘤縮小率,但持續時間不滿4周,或腫瘤縮小在25%~50%之間,持續4周以上;無改變(NC):腫瘤縮小25%以下或增大在25%以內,持續4周以上,無新的病灶出現;進展(PD):腫瘤增大25%以上,有新的病灶出現。
1.3.3 AFP值的測定 所有病人在用藥前后進行全面檢查,以及血象及肝腎功能檢查,并在治療前、中、后進行血中AFP值測定,用藥期間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并填寫記錄表,療程結束后填寫總結表。
結果
2.1 腫瘤體積的變化 72例消癌平口服液用藥組及26例化療病人的近期臨床療效見表2。表2 消癌平口服液用藥組及非用藥組的近期療效 從表2可以看出,消癌平口服液治療肝癌的有效率為2.8%,好轉率13.9%,穩定率為50%,消癌平口服液對腫瘤病灶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對瘤體的穩定作用。單用化療組的有效率為7.7%,可能與肝動脈栓塞化療的應用有關。
2.2 PS的變化和消癌平口服液的效果判定 患者在應用消癌平口服液后,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卡氏評分分級標準,治療后上升幅度10%以上者31例,占43%;下降10%者3例,占4.0%;波動在10%之間者38例,占52.7%。由治療前的平均58分增加到70分,而未用消癌平口服液的單純化療組,則見卡氏評分普遍降低,說明化療的副作用有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卡氏評分的變化在消癌平口服液治療有效的病例中(PR 2例,MR 10例),則見PS改善尤其明顯,卡氏評分平均增加70分以上,患者的日常生活狀態,包括精神、食欲、活動量、交友等明顯好轉。即或腫瘤穩定或增大者,也有能維持PS的病例。
2.3 血清中的AFP值的變動 給予消癌平口服液治療及非用藥兩組患者血中AFP值一般沒有發現降低的傾向。此外,在給予消癌平口服液的全部病例中沒有看到由消癌平口服液的副作用所引起癥狀。相反化療組則有明顯消化道反應及骨髓功能抑制等副作用。
討論
消癌平口服液為中藥烏骨藤的精提取物濃縮液,單獨給藥或和其他療法并用,都顯示出明顯的抗腫瘤效果,其主要成分經植化分析證實為多糖、皂甙和生物堿。
本研究的消癌平口服液給藥病例中,盡管腫瘤縮小效果和腫瘤標志降低不明顯,但和化療組比較,QOL能維護良好,從而使生存時間也能延長。消癌平口服液對原發性肝癌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口服消癌平口服液有效的病例,與其說是消癌平口服液的直接抗腫瘤效果,還不如認為是由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另有消癌平口服液與其他療法(化療、放療或手術)并用,有增效作用。此外,給藥開始時PS良好的病例,有效率也有較高的傾向,顯示出消癌平口服液的早期給藥比較有效。
【參考文獻】
1 范忠澤.中藥消癌平治療晚期
肺癌療效觀察.上海醫學, 1997,5:68.
2 江蘇新醫學院編. 中藥大辭典.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