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體觀——“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及機體內部各臟腑器官之間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自然的變化與人的生長發育及疾病息息相關,這種思想在中醫腫瘤學中體現得尤為突出,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其發生、發展是機體內、外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抑扶調平三因療法”十分強調“整體觀”在腫瘤發生、發展、治療中的意義。
2:動態觀——腫瘤發病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不同的發展階段呈現了不同的監床特點和病理特點,因此,“抑扶調平三因療法”強調“動態觀”注重分析腫瘤不同階段的動態變化特點,把握每個階段的病理變化關鍵,從而準確、合理地應用中西醫各種治療方法來指導臨床。
3:辯證與辯病觀——腫瘤是一大類疾病的總稱,其病種繁多、病證復雜,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特性的腫瘤,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因此,“抑扶調平三因療法”不僅強調辯證,亦強調辯病,注意辯證與辯病的有機結合,突出辯病基礎上進行辯證治療。
4:雜合以治觀——由于腫瘤的復習性、特殊性,“抑扶調平三因療法”強調“雜合以治“即根據不同腫瘤不同階段的監床特點,合理地、有計劃地運用中西醫各種治療手段,改善患者體內臟腑、陰陽、氣血的失衡狀態,從而達到最大治療目的。
中醫腫瘤病因病機剖析
一:病因認識:中醫學認為腫瘤是一類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而非是一個病。
歸納起來不外乎:
1:外因——風、寒、暑、濕、燥、火;統稱六淫;六淫之邪侵襲人體,客于經絡,擾及氣血,使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津液代謝失調而致氣滯血瘀,痰濕凝聚,日久成積,變生腫瘤。
2: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稱七情;七情太過或不及均可引體內氣血運行失常及臟腑功能失常,為引發腫瘤奠定了內在基礎,七情內傷還可致氣滯血瘀,津停痰阻,日久而成瘤;又易致外邪(致癌因素)侵襲,正虛內外合邪,多因素綜合作用而產生腫瘤。
3:不內外因:如飲食勞傷或不節或偏嗜,都可影響脾胃的功能,最終導致津傷氣結、痰凝而變生腫瘤。此外,社會因素如環竟變化、空氣污染、職業因素,藥源因素,社會心理刺激等也是腫瘤的病因和活化劑。
二:病機踐談:病機指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及其結局的機理。腫瘤的治療自始至終貫穿了病機中心論的思想;腫瘤病機在于內虛的基礎上,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機體陰陽的失調,臟腑經絡氣血功能障礙,引起病理產物聚結而發生質的改變;腫瘤本質全身為虛,局部為實;其病因繁多,病機復雜,大致體現為:
1:氣滯血瘀——氣和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其本物質和功能活動。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相互依存;其病機也相互影響,氣病及血,血病也可以及氣。各種因素導致氣機不暢,血運失調,則氣血不足,便會出現氣滯血瘀日久而成腫瘤。所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是腫瘤治療大法之一;在不同的腫瘤和不同的病期,有偏于氣滯或偏于血瘀,一般初期以氣滯為主,隨病情發展,血瘀征象日漸明顯,所以用藥也應則重。
2:痰凝濕聚——痰濕皆同出一源,清者為濕,稠者為痰,濕有內外之分,外者為四時氣候變生,內濕源于脾胃,濕為陰邪,重濁而粘膩,留滯機體,阻遏氣機而致痰、瘀、毒而成腫瘤。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是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液代謝紊亂而成,古人云:百病皆生于痰,怪病皆由痰作崇。所以,痰濕凝滯是腫瘤的一個重要病理變化,化痰散結,祛濕解毒也是治療腫瘤大法之一。
3:熱毒內蘊——癰疽原是火毒生,火與熱均為陽盛所生,其性均屬于熱,二者同中有異,火為熱之極,火既可由外邪所化生,而亦可由內而生,機體陽氣所化。火為陽邪,易傷氣津,生風動血,灼津為痰,痰瘀互結而成腫瘤。臨床上常見腫瘤呈熱郁火毒之癥,呈實熱癥候,屬病進之象;如病久體虛,病情由陽轉陰,成陰瘡毒疽,經久不愈,皮肉腐黑,流汁清稀。治實熱陽癥火毒,宜大劑清熱解毒,佐以養陰之品;而對陰毒之邪,則需溫里托補,扶正以和氣血,解除陽虛。
4:臟腑失調,正氣內虛——臟俯功能失調,則氣機紊亂,或先天不足,或后天無以化生,致脾腎兩虛,衛外之氣無以生而變生腫瘤。故有夫眾病積聚皆起于虛,虛生百病。腫瘤大多有脾虛氣虧或腎虛之證,其細胞免疫功能及皮質醇較正常人為低,通過中藥健脾益腎能提高患者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并能調節內分泌失衡狀態,使衛氣得以恢復,抗癌力增加。臨床上看,腫瘤往往因虛而得,又因病而更虛,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正虛邪盛,治則扶正與祛邪相結合,調整臟腑功能,益氣養血,是腫瘤治療的常用法則。
5:癌毒內生,正虛失固——惡性腫瘤的基本病機,在于正虛與癌毒兩方面,癌素的特性是耗散正氣與抗散趨勢,疾病初期,正氣抗癌,擴散趨勢受到一定抑制,常無明顯癥狀和體征,隨正氣耗散,正虛加重,癌的能力超過正氣,病情進展,出現臨床癥狀和體征,更隨病情進展而發生抗散轉移,邪毒淫溢,流散四方,正氣大虛,陰陽離決;機于這一病機,治則固攝扶正,以毒攻毒。
中醫腫瘤辯證關鍵:
辯證即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搜集臨床資料,然后加以綜合分析,歸納,最后作出準確的診斷,為治療提供依據。腫瘤辯證與其他疾病辯證既有共性(八綱、臟腑、氣血津液辯證)的規律;又有其本身的特異性:
1:整體與局部辯證相結合——腫瘤是一類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掌握整體與局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對治療至關重要,其發展是一個因虛致實,由實而更虛的惡性循環過程,虛者全身虛,實者局部實,全身整體狀況決定治療的成敗,同時也掌握局部情況如實體瘤的大小,性質、以考慮如何消除病灶,當整體較好時,則重攻擊,佐以補益,病到晚期,全身虛弱則以維護和調理正氣為主,故有初期偏攻,晚期重補,中期宜攻補兼施的原則。
2:辯病與辯證相結合——病是從辯證而得,病的變化規律反過來指導辯證,證是判斷疾病某個階段的特殊性和主要矛盾;病是在辯證的基礎上排除它異從而作出的最后結論,腫瘤是一類疾病,而每一癌種有它固有的生物學特性、發展規律、及形態學、病理學,生理生化的共同規律,單靠辯證是顯然不較的,應該弄清癌腫發生的部位、病理細胞類型、有無轉移,浸潤等,在辯病的基礎上進一步辯證,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充份體現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中醫特色。
3:辯標本緩急——病有標、本之分,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從正邪來說,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從病因病證來說,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從發病先后說,原發病為本,繼發病為標,中醫強調治病求本,消除內外致病因素;調整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控制和消除腫瘤為治本這法,針對腫瘤并發癥和疾病過程的急癥如出血、感染,疼痛等是治標,總則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是腫瘤論治過程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