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CRC)是全世界第三大常見的惡性
腫瘤1 ,僅在歐洲,2002年就有超過37萬人發生該病,占全部
癌癥的12%,死亡人數大約20萬人。
2
從全世界范圍看,中國是
大腸癌的低發區,目前在中國是第五常見的惡性腫瘤,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
結腸癌發病率增長速度迅猛,在大城市增幅更快。以上海市為例,1993年~1994年與1972年~1974年比較,男性
結腸癌增加104%,女性
結腸癌增加99%,每年增長4%左右;在北京地區,1982~1997年15年間,結腸、
直腸癌男性標化發病率分別上升53.30%、23.8%,女性分別上升16.9%、15.3%。1999年,中國男女
結腸癌發病率分別為16.2/10萬及14.5/10萬。直腸癌的上升幅度較小,男性增加11%,女性增加7%。總之,90年代與70年代相比,
大腸癌的發病率在城市上升31.95%,在農村上升8.51%。
*
在中國,
大腸癌死亡率變化較大。在我國試點地區的調查顯示,男性
大腸癌死亡率居全部惡性腫瘤第五位(上海市為第四位);北京市女性為第二位,上海市女性為第三位,天津市與武漢市的女性為第四位,哈爾濱市的女性為第五位。農村試點地區的
大腸癌死亡率大多居于第五位。
*
在疾病早期,單純手術可治愈,但由于
大腸癌早期癥狀通常不明顯,多數病例確診都相當晚。因此
大腸癌患者多數被診斷為晚期。大約25%的患者首診時就已經出現轉移,這意味著癌癥已經擴散到身體的其它部位。
3 另外,40-50%新診斷的患者將最終發生轉移
3 ,這類患者中只有不到5%能生存5年以上。
4,5
通過阻斷EGFR,
愛必妥可抑制一系列推動癌細胞生長的細胞事件,從而減少腫瘤細胞對正常組織的侵襲及向其它部位的擴散。
愛必妥單藥應用或與化療聯合應用的臨床試驗證明,此新藥胃一種治療
大腸癌的有效藥物,且毒副作用遠小于傳統化療藥物。
小結
•所有
大腸癌均發生于大腸,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為肝臟或腸周圍淋巴結。
大腸癌是全世界第三大常見的惡性腫瘤,
1 但
大腸癌癥狀的公眾知曉度較低-只有44%的人能說出CRC的一種癥狀。
7
•讓患者了解
大腸癌的癥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的大便習慣發生持續改變、腹痛或大便帶血,就應該去看醫生。
•癥狀通常不明顯,大約25%的患者已經發生轉移
3 ,高達50%的新診斷患者最終將進展為轉移性
大腸癌。
3
•某種細胞受體 – 表皮生長因子(EGFR)被發現常見于多數癌細胞的表面,且與不良預后及轉移高風險相關。8,9
生存情況
•
大腸癌是歐盟所有男性癌癥患者中第四大常見的致死原因,
1,2 同時也是全世界女性癌癥患者中第三大常見的致死原因。超過50%被診斷為
大腸癌的患者被預測將死于該病。
1,2
•由于生存時間的長短取決于疾病診斷時的分期,因此早期診斷極為重要。
•迄今為止,唯一有望治愈轉移性
大腸癌的方法是手術切除主要見于肝臟的轉移灶。
11
•對于轉移灶無法切除的患者,5年生存率僅有5%。5,12
危險因素及警報信號
•平均下來,幾乎80%的
大腸癌病例發生于50歲以后。
13,14
•高蛋白低纖維素飲食、高脂飲食
15、吸煙和飲酒通常與
大腸癌風險增高相關。
16
•臨床危險因素包括
本人患過大腸息肉;
膽囊切除10年以上;
接受過下腹部放射治療;
不明原因的反復便血等。
•
大腸癌的癥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視,包括大便帶血或大便習慣改變。
•了解
大腸癌的癥狀十分重要,因為如果能早期診斷,治愈的機會將遠遠高于癌癥晚期發生轉移之后。
治療
•疾病診斷時的分期將決定對患者采取什么樣的治療。
•手術切除主要位于肝臟的轉移灶,是達到5年生存和有望治愈的最佳機會。對于適合進行手術的患者,術前可想辦法縮小腫瘤的體積,減少病灶的數目。傳統化療所能達到的腫瘤緩解率可能會限制這種方法的使用。
•對于晚期或轉移性
大腸癌患者,標準治療方法是聯合化療。
•FOLFOX和FOLFIRI方案常用作晚期
大腸癌的一線治療,即5-氟尿嘧啶(5-FU)加葉酸(FA)分別與奧沙利鉑或伊立替康聯合應用。
•采用這些標準療法進行治療的轉移性
大腸癌患者中,大約50%將在7-9個月內出現疾病進展。
17-19
•EGFR靶向性抗癌治療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研究發現轉移性
大腸癌患者的癌細胞有一種特別的“感應器”——EGF受體,它是癌細胞生長及腫瘤惡化所需要的一種非常重要的信息傳到途徑。只要阻斷“感應器”接受促使癌細胞生長的信號,癌細胞就會終止生長,甚至死亡。這種方法只針對癌細胞生長,完全不會攻擊正常細胞,所以副作用較一般化療輕微得多。位于德國達姆施塔特的默克公司推出的
愛必妥(
西妥昔單抗)即為此類治療藥物。
愛必妥是一種單克隆抗體,可以阻斷EGF受體,減少癌細胞攻擊正常細胞及擴散到其他器官的機會,令癌細胞停止生長,甚至死亡。
正在進行的研究
•二線治療:EPIC試驗將在既往5-FU/FA+奧沙利鉑一線治療失敗的轉移性
大腸癌患者中,對
愛必妥與伊立替康聯合應用及伊立替康單獨應用進行比較。患者招募工作于2003年5月開始,已于2006年2月完成,共有來自歐盟、美國、亞洲和澳洲264個臨床中心的1301名患者入組。安全性結果已在ASCO 2005及2006上發表。
21
•一線治療:CRYSTAL試驗將在既往未接受過輔助治療之外任何化療的轉移性
大腸癌患者中,對
愛必妥與5-FU/FA+伊立替康聯合應用及5-FU/FA+伊立替康單獨應用進行比較。首要終點為無疾病進展生存時間。共有來自歐盟、澳洲、南非、拉美及亞洲185個臨床中心的1212名患者入組,入組工作已經完成。
•默克資助了由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臨床試驗部主持的一項名為COIN 研究的III期臨床試驗。COIN研究中包括三個組:奧沙利鉑為主連續化療(對照)、奧沙利鉑為主連續化療加
愛必妥以及間歇性奧沙利鉑化療分別用于晚期轉移性
大腸癌一線治療。將對約2400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
•默克還資助了一項名為PETACC-8研究的III期臨床試驗,該試驗將在可徹底切除的III期
大腸癌患者中,考察
愛必妥作為輔助治療與FOLFOX-4 方案聯合應用的效果。該試驗是一項歐洲的多團隊協作研究,由FFCD(法語國家消化系統腫瘤學聯盟,Fédération Francophone de Cancérologie Digestive)主持,與EORTC(歐洲癌癥研究與治療組織,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及其它參與PETACC的國家級團體協作進行。
•另外,默克還將資助一項名為CAIRO研究的III期臨床試驗,該試驗將于荷蘭的15個中心進行。CAIRO研究將對兩組患者進行比較:奧沙利鉑為主化療+ bevacizumab及奧沙利鉑為主化療+bevacizumab聯合
愛必妥分別用于晚期轉移性
大腸癌一線治療。將對約750名患者進行隨機分組。
參考文獻:
1.Parkin DM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02. CA Cancer J Clin Cancer 2005; 55; 74-108.
2.Ferlay J et al. GLOBOCAN 2002: Cancer Incidence, Mortality and Prevalence Worldwide IARC Cancer Base No. 5. version 2.0, IARC Press, Lyon, 2004.
3.Cunningham D et al.. The chemotherapy of colon cancer cannot be ignored. Eur J Cancer 1993; 29A: 2077–2079.
4.ESMO Minimum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adjuvant treatment and follow-up of colon cancer. Ann Oncol 2005; 16(Suppl 1): i16-i17.
5.Macdonald JS. Adjuvant Therapy of Colon Cancer. CA Cancer J Clin 1999; 49 (4), 202-219.
6.Cunningham D et al. Cetuximab monotherapy and cetuximab plus irinotecan in irinotecan-refractory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N Engl J Med 2004; 22; 351 (4): 337-345.
7Pullyblank AM et al. The impact of bowel cancer awareness week. Colorectal Dis 2002; 6: 483-485.
8.Goldstein NS et 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mmunohistochemical re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e IV colon adenocarcinoma: implications for a standardized scoring system. Cancer 2001; 92: 1331–1346.
9.Mayer A et al.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mdr gene express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Cancer 1993; 71: 2454–2460.
10.Folprecht G et al. Cetuximab and irinotecan/5-fluorouracil/folinic acid is a safe combination for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pressing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rcinoma. Annals of Oncology 2006;17:450-456
11.Giacchetti S et al. Long-term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 following infusional chemotherapy with 5-fluorouracil, leucovorin, oxaliplatin and surgery. Ann Oncol 1999; 10: 663-669.
12Mineo TC et al. Longterm results after resection of simultaneous and sequential lung and liver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rcinoma J Am Coll Surg 2003; 197: 386-391.
13Jemal A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2004, CA Cancer J Clin 2004; 54: 8-29.
14.Treatment Algorithms: Colorectal cancer 5th Edition, Datamonitor, 2003.
15.http://coloncancer.about.com/b/a/119883.htm (accessed 02.05.06)
16.Colangelo LA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colorectal carcinoma mortality in a cohort with long-term follow-up. Cancer 2004; 100: 223-224.
17.Tournigand C et al. FOLFIRI followed by FOLFOX6 or the reverse sequence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GERCOR study. J Clin Oncol. 2004 Jan 15; 22(2):229-37. Epub 2003 Dec 2.
18.Kohne C-H et al. Irinotecan improves the activity of the AIO regimen in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Results of EORTC GI Group 40986. Proc Am Soc Clin Oncol 2003; 22: abstr 1018.
19.De Gramont A et al. Leucovorin and fluorouracil with and without oxaliplatin as first line treatment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J Clin Oncol 2000; 18: 2938–2947.
20.Cervantes A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cetuximab plus FOLFOX-4 in first-line setting f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expressing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Presented at ECCO, Paris, France, 2005, abstract No 642.
21.Sobrero A et al. Cetuximab plus irinotecan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mCRC): safety analysis of the first 400 patients in a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 (EPIC). Presented at ASCO 2005, Orlando, Florida, USA. Abstract No 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