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以來,我科用自擬
痔瘡外洗方熏洗治療炎性痔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觀察200例炎性痔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的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標準 [1] 。其中門診觀察84例,住院觀察116例,年齡15~64歲,病程2~15天,并排除嚴重的心肝腎等疾病及其他肛腸科急癥。20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100例中男53例,女47例,平均年齡38.8歲,病程約3~14天;對照組100例中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齡40.2歲,病程約2~15天。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藥物組成及制法 苦參30g,徐長卿20g,蛇床子30g,黃連15g,黃芩5g,黃柏15g,血竭10g,五倍子15g。上藥加水400ml,先用武火煎沸,改文火煎20min,去渣取汁250ml備用。
1.2.2 方法 治療組將上述中藥煎劑250ml加約80℃熱水稀釋至1000ml,先熏洗后坐浴,每日2次,每次30min,連續7天為1個療程;對照組用配制好約80℃1:5000PP液1000ml先熏洗后坐浴,每日2次,每次30min,連續7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判斷療效,并進行統計學分析,選用Ridit檢驗。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的中醫肛腸科病癥療效標準制定 [1] 。顯效:癥狀明顯改善,脫出、嵌頓之內痔回縮及肛緣水腫、血栓腫塊縮小程度≥2/3;有效:癥狀改善,脫出、嵌頓之內痔回縮及肛緣水腫和血栓腫塊吸收達1/3~2/3;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脫出嵌頓之內痔及肛緣水腫、血栓腫塊縮小<1/3。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比較 (略)
注:與對照組比較, * P<0.01
3 討論
炎性痔是肛腸科常見病,現代醫學認為痔是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瘀滯形成的團塊 [2] ,而炎性痔則具有痔塊局部潮紅、腫脹、灼熱、疼痛等特征。許多患者因懼怕手術,希望采取保守治療。保守治療以外治法為主,多采用藥物熏洗。熏洗是指用熏蒸和洗滌的方法,借藥力和熱力直接作用于患處而起作用 [3] 。國外普遍采用1:5000PP液溫水坐浴的方法,國內多采用中藥熏洗治療 [4] 。痔瘡外洗方中苦參為主藥,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祛風殺蟲止癢,主治腸下血、痔漏、脫肛。徐長卿、蛇床子燥濕止癢,收斂止血;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消腫;血竭活血止血;五倍子能澀腸固脫,解毒療瘡,諸藥配合,全方共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固脫止血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苦參、黃芩、黃連、黃柏對肛周多種致病菌均有明顯抑制作用,徐長卿、蛇床子有類似激素作用,合用可抗菌消炎,減輕局部炎癥疼痛;五倍子含有大量鞣酸,能促進痔核萎縮、炎癥消退和創面愈合;血竭中含有血竭皂苷,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血栓消散。綜合以上藥理,故該方能迅速消除炎性痔腫脹脫出、嵌頓等癥狀、體征,解除患者的痛苦,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來源:痔瘡外洗方治療炎性痔臨床觀察,李曉蘭, 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005年第4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