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約成書于1742年,由吳謙主持整理總結清以前的中醫學術成就。其中《外科心法要訣》由當時的御醫祁宏源編纂。祁宏源為《外科大成》作者祁坤之孫。祁宏源在《外科大成》序中說“今上諭太醫院判官吳謙等纂醫宗金鑒一書,以源世外科醫,欽命纂修。源識簡學陋,何所與能,惟悉取先王父大成之意旨而敷揚之耳。”故后世認為《醫宗金鑒》之《外科心法要訣》是以《外科大成》為藍本寫成。但是,筆者將《外科心法要訣》
痔瘡篇經與《外科大成》、《外科正宗》等醫籍比對,略有異議,簡述如下。
1 關于痔漏的概念
《醫宗金鑒》的痔瘡篇包括痔與肛漏。開篇即有“此證系肛門生瘡,有生于肛門內者,有生于肛門外者。初起成儡,不破者為痔,易治;破潰而出膿血,黃水浸淫,淋漓久不止者為漏,難痊。”
考《外科大成》痔漏篇,已將痔漏清晰分開,沿用趙真子家傳的本的“二十四痔”及肛漏的“漏有八”的說法。與《醫宗金鑒》完全不同。
再看《外科正宗》有“久則崩潰成漏,新則墜重刺疼,甚者糞從孔出,血從竅流,氣血日有所傷,形容漸有所削,若不早治,終能傷人”的說法,與《醫宗金鑒》頗為相似。
上溯到金元以前,最為普遍的說法是痔久不愈成漏。如《儒門事親》有痔“不愈,變為漏”;《蘭室秘藏》有“痔疾若破,謂之痔漏”;《東垣十書》有患痔疾若“稍縱嗜欲,腐潰膿血,或逗留淫汁,歲月已深,旁穿竅穴,即變痔漏”;《丹溪心法》有“諸痔久不愈,必至穿穴為漏”;《永類鈐方》有“五痔,久不治,則成漏”等。可見《醫宗金鑒》痔瘡采用通行的說法。
2 關于痔漏的分類
《醫宗金鑒》認為痔瘡的各種名稱均“名因形起”,當時有二十四種分類。但從二十四痔圖的名稱卻與《外科大成》列趙真子家傳本的“二十四痔”差別較大,詳見表1,也不能說明是沿用的《外科大成》說法。表1 元明清不同時期二十四痔比較表
同時,更加強調這種分類臨床意義并不大,主要還是按病因病機分類的觀點。故在原書中并沒有像《外科大成》那樣,對二十四痔詳細描述。
3 關于痔瘡的病因病機
《醫宗金鑒》認為痔瘡的發病之因“總不外乎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氣脫泄,熱毒乘虛下注;或憂思太過,蘊積熱毒,憤郁之氣,致生風、濕、燥、熱,四氣相合而成。”并將臨床癥狀進一步分析,認為“如結腫脹悶成塊者,濕盛也;結腫痛如火燎,二便閉者,大腸、小腸熱盛也;結腫多癢者,風盛也;肛門圍繞,折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
《外科大成》論痔漏的發病機理說“予閱內經惟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蓋為飽食則傷脾土,脾土傷則不能榮養肺金,肺金失養,則肝木無制,而生心火,侮肺
金克脾土,于是可所勝而侮所不勝也,然飽食而成此癥者,必有其因,其因惟何,蓋因飽食之后,或暴怒,或努力,或枯坐,或酒色婦人或產難,小兒或夜啼等因,致使氣血縱橫,經絡交錯,流注肛門而成此痔矣”,其按臟腑五行的說法,蓋采用《蘭室秘藏》的說法,但并未在《醫宗金鑒》中被采用。癥狀分析“如其腫者濕也,痛者火也,癢者風也,閉結者燥也。”基本相同。
考《蘭室秘藏》在論述秦艽蒼術湯時有“大腸頭成塊者,濕也;作大痛者,風也;若大便燥結者,主病兼受火邪,熱結不通也。”可見其觀點可能源于金元的該種說法。《醫宗金鑒》最大的特點是將各種癥狀綜合分析,更加適合臨床。特別是“肛門圍繞,折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成為現代肛裂分析診治的主要中醫依據。
4 關于痔漏的證候
(1)以腫塊為主要癥狀的痔瘡描述為“結腫脹悶成塊”、“結腫痛如火燎”、“結腫多癢”、 “堅硬”、“頂大蒂小”、“頂小蒂大”,也有“內痔不出”。(2)以
便秘為主要癥狀的痔瘡:描述為“二便閉”、“肛門圍繞,折紋破裂,便結”。(3)以便血為主要癥狀的痔瘡:描述為“血箭痔,生于肛門或里或外,堵塞墜脹,每逢大便用力,則鮮血急流如箭”可在“糞前糞后”;“腸風下血,點滴而出”有“糞前”和“糞后”出血的區別,為酒毒,進一步發展,可出現“唇白,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的氣血兩虛癥狀。(4)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痔瘡:從“俱用止痛如神湯”可知。(5)勤苦勞役,負重遠行,以致氣血交錯而生痔。(6)有產后用力太過而生痔。(7)有久瀉、久痢而生痔。(8)有久患痔而后咳嗽者,取效甚難。(9)久病咳嗽而后生痔者,多致不救。”(10)痔已通腸,污從漏孔出。(11)漏有管。
5 關于痔漏的治療
《醫宗金鑒》重視內外同治,至今仍是我們診治痔瘡的宗旨。(1)痔漏初起:“初俱服止痛如神湯消解之,外俱用菩提露或田螺水點之。” 止痛如神湯出自《外科啟玄》,與秦艽蒼術湯藥物相同,顯然是遵從金元至明的觀點,不似《外科大成》首用涼血地黃湯。(2)痔漏腫塊:“若堅硬者,以五倍子散,唾津調涂之,兼用樸硝、蔥頭煎湯洗之。”五倍子散見于《外科正宗》,僅有“樸硝、蔥頭煎湯洗之”稍有《外科大成》的影子,即“熏洗方”(藥物組成為地骨皮、槐花、韭菜根、樸硝、白礬、蘇葉、蔥頭7味藥,水煎沸后,倒入筒內,令患者坐在上面,四周遮蓋,盡量不要透出藥氣,先熏后洗,待痔出黃水最好)。(3)外痔:“頂大蒂小者,用線勒于痔根,每日緊線,其痔枯脫,隨以月白珍珠散撒之收口;亦有頂小蒂大者,用枯痔散枯之。”則符合《外科大成》之意,有“凡痔頭大根小者,以線扎之。頭小根大者,用藥枯之。”,但是所用藥線及枯藥均不是《外科大成》中記載的。(4)內痔:“內痔不出者,用喚痔散填入肛門,其痔即出;隨以樸硝、蔥頭煎湯洗之。”喚痔散可見于《外科大成》,但也見于較早的《外科正宗》,均相同。(5)“又有因勤苦勞役,負重遠行,以致氣血交錯而生痔者,俱用止痛如神湯加減服之。” 《外科大成》未見此種治法及方劑,分析同前。(6)“又有血箭痔,生于肛門或里或外,堵塞墜脹,每逢大便用力,則鮮血急流如箭;不論糞前糞后,由腸胃風熱,而兼暴怒成之。初服生熟三黃丸,若唇白,面色萎黃,四肢無力,屬氣血俱虛,宜十全大補湯倍川芎、參、芪服之,外用自己小便洗之,童便熱洗亦可,其血自止。”此為《外科正宗》治法,只是將二地三黃湯之名改為生熟三黃湯。(7)“亦有腸風下血,點滴而出糞前者,宜防風秦艽湯” 防風秦艽湯為《外科正宗》治療痔瘡所出第一方,出自金元《東垣十書》、《丹溪心法》。(8)“糞后出血者,為酒毒,宜服苦參地黃丸。效后必多服臟連丸二、三料除根。”苦參地黃丸為《外科大成》方。(9)“又有產后用力太過而生痔者,宜補中益氣湯,加桃仁、紅花、蘇木服之。又有久瀉、久痢而生痔者,宜補中益氣湯加槐花、皂莢子煅末服之。”(10)“如痔已通腸,污從漏孔出者,用胡連追毒丸酒服之;服后膿水反多者,藥力到也,勿以為懼。如漏有管者,用黃連閉管丸服之,可代針刀藥線之力。凡痔未破已破及成漏者,俱用卻毒湯燙洗。”卻毒湯為《醫宗金鑒》特有,其藥物組成為“瓦松、馬齒莧、甘草(生)各五錢,川文蛤、川椒、蒼術、防風、蔥白、枳殼、側柏葉各三錢,焰硝一兩,水五碗,煎三碗。先熏后洗,日用3次。”另“或用喇叭花煎湯(喇叭花即土地黃苗),日洗2次。”見于《外科大成》家傳痔漏方,原文為“家傳痔漏方 喇叭花,(即二地黃苗也)三月內未開花時,連根采來,陰乾,每用五錢,水三碗,煎二碗,滾兩三次,另用韭葉五錢,用酒水各一鍾,煎八分,空腹服,渣午後服,隔二日再一服,內外如式治之,一切新久痔漏,1月除根。”
6 關于痔漏的方劑
《醫宗金鑒》所列主治方劑13首,出自《外科正宗》有10首之多,包括田螺水、五倍子散、藥線、枯痔散、喚痔散、生熟三黃湯、防風秦艽湯、臟連丸、胡連追毒丸、黃連閉管丸;而出自《外科大成》僅有2首,即苦參地黃丸,另家傳痔漏方1首。可見《外科正宗》在治療痔瘡方面對《醫宗金鑒》的影響之大。但是,《醫宗金鑒》也有自己明顯的觀點,如開門首方即不同,用止痛如神湯,而《外科大成》用涼血地黃湯,《外科正宗》用防風秦艽湯,此三方劑成為后世治療肛門疾病的基本方;如創制外洗方劑卻毒湯,一直沿用至今。
7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醫宗金鑒》在痔瘡的診治方面,基本上宗《外科正宗》,參以《外科大成》,基本反映了清以前中醫診治痔瘡的學術成就。治療痔漏主張采用內服、外洗、枯痔、閉管、收口等方法綜合治療。(參考來源:《醫宗金鑒》痔瘡診治學術思想探源,管立云,中華中西醫雜志2009年第10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