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擴大曲張的靜脈團。多由于久站、久坐或長期
便秘等原因使盆腔充血,靜脈回流障礙,肛門周圍痔靜脈曲張引起的。是一種常見的肛腸疾病,其發(fā)病率較高。臨床表現(xiàn)為排便時出血、脫出、腫痛為主要癥狀,其療法多種多樣。而挑、割、穴位注射法治療本病具有操作方便安全、療效快、痛苦小而為患者樂于接受。筆者3年多以來在臨床中根據(jù)痔瘡患者的不同反應,分別選擇挑治、割治、穴位注射法等方法治療203例病人,其效果極為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3例中,男126例。女77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 71歲。其中外痔107例,內(nèi)痔44例,混合痔39例,環(huán)狀痔13例。其中合并出血29例,炎癥31例,嵌頓7例。
2 治療方法
患者就診時,先進行肛腸科常規(guī)檢查,后檢查患者上唇,唇內(nèi)正中與牙齦交界處的系帶上有否形狀不同,大小不等的小濾泡及小白疙瘩。如有則選擇割治法。(割治法:醫(yī)者以左手或右手拇指食指翻起患者上唇,用紅汞棉球消毒后,用小止血鉗將小濾泡或小白疙瘩夾牢,用小剪刀或小手術(shù)刀將其剪掉或切除,出血少許。放入消毒棉球壓迫止血幾分鐘即完成整個割治手術(shù))。如沒有則檢查患者腰骶部區(qū)內(nèi)是否有淡黃色或淺褐色略高于表皮面之刺激點(合并感染時,刺激點可呈紅色或淡紅色),有則選用挑刺法。(挑刺法:在自然光線下,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在背部腰三角區(qū)盡量靠近督脈與帶脈之間找1~3個刺激點,用2.5%碘伏消毒后局部用0.2%利多卡因注射小皮丘,用三棱針挑斷反應點皮下絲樣纖維組織十余條,少量出血,再用創(chuàng)可帖帖上防感染即可,3~5天挑治1次,輕者3次,重者5次)。如反應點不明顯者,則選用穴位注射法。用復方丹參注射液2ml,在雙上肢曲澤與太淵穴的連線上,用拇指交替按壓力量均勻,發(fā)現(xiàn)有變色(白色或暗紅色)或者輕度凹陷,特別疼痛的點,即為所取穴位,痔瘡穴,取5ml注射器,6.5#注射針頭吸取復方丹參注射液2ml,常規(guī)消毒,針刺痔瘡達肌層,略加捻轉(zhuǎn),待有酸麻脹感向上傳導回抽無血后,緩慢注射藥物,每穴1ml,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伴有嵌頓、局部、周圍水腫者可加用25%硫酸鎂溶液局部濕敷,2次/d,至水腫消失止。
3 治療效果
痊愈:痔瘡完全萎縮或消失。顯效:痔核大部分萎縮。有效:痔核無變化或癥狀好轉(zhuǎn)后短期內(nèi)復發(fā)。無效:痔核無變化,癥狀不減輕者。結(jié)果203例中,痊愈114例,約占56.2%;顯效:53例,約占26.1%;有效36例,約占17.7%;總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病例1:男,41歲,2002年4月3日就診。二期內(nèi)痔伴便時出血。檢查見唇系帶近牙齦處有1個米粒大小白疙 瘩,割治后當天大便出血減少,3天內(nèi)無出血,肛門不適感 消失,6個月后復查核完全消失。
病例2:男,36歲,2003年9月3日就診,混合痔,并嵌頓、疼痛、行走不便。可見肛門周嚴重水腫,截石位3點處有1個約1.0cm×1.5cm紫紅色包塊,表面附有膿苔,拒絕肛檢,有反復便秘史。查體:唇系帶處無反應點,后采用挑治痔瘡穴注射及局部濕敷25%硫酸鎂。第2天就診時,患者自感癥狀明顯減輕,檢查水腫明顯縮小,水腫消失,無明顯不適,因患者在上海做生意,時間緊而停止治療。
5 體會
割治、挑治加痔瘡穴位注射能疏通督脈、帶脈以及手陽明大腸經(jīng)和手太陰肺經(jīng)經(jīng)脈之氣,調(diào)整身體的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減輕盆腔壓力,使痔靜脈叢血流暢順,病灶吸收而達到治愈的目的 [1] 。病灶痔核多在治療后3~6個月內(nèi)消失。割治法只適用于唇系帶上有小濾泡和小白疙瘩的患者,否則割治無效。在臨床實踐中,如唇系帶上有小濾泡和小白疙瘩的患者,先通過觀察小濾泡和小白疙瘩,在唇系帶上的位置及色澤,一般可初步判斷患者是否有內(nèi)痔、外痔,還是混合痔或合并感染,本組203例中,采用本療法114例,約占56.2%,其方法及為簡便、安全、痊愈率高,術(shù)后6h針見效。一般3~6個月內(nèi)痔核萎縮,癥狀消失。(參考來源:挑、割、穴位注射法在痔瘡治療中的選擇應用,徐火金,中華現(xiàn)代中西醫(yī)雜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