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包括內痔、外痔、混合痔,是人類特有的常見病、多發病,有“十人九痔”之說。近5年用中藥治療
痔瘡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門診病例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8例,女22例;對照組30例,男10例,女20例。
臨床特點:早期無痛性便血,特點是間斷性便血,色鮮紅,或附于大便表面,或手紙染血,也可呈點滴狀或噴射狀出血,若長期便血可引起貧血;內痔進一步發展,排便時會有痔核脫出,輕者便后自行還納回肛門,重者需用手上推還納。當內痔脫出沒有及時還納時,會出現嵌頓水腫、血栓形成、潰瘍或感染,將有劇烈疼痛。外痔一般無任何癥狀,偶有肛門墜脹不適,但當出現血栓、水腫時則會疼痛。混合痔則具備內痔、外痔的共同特點。此外,肛門異物感、污染內褲、局部瘙癢也是比較常見的癥狀。
1.2 治療方法
1.2.1 治療組 用中藥治療。基本方組成[1]:黃芪15g,槐花炭15g,地榆炭15g,黃芩10g,赤芍10g,銀花15g,枳殼10g,茜草10g,旱蓮草20g。便干燥加火麻仁15g,肛門重墜加葛根15g。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療程7天。
1.2.2 對照組 馬應龍痔瘡膏外用,1天2次。結合消炎藥口服,如青霉素類、喹諾酮類。療程7天。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的評定標準。治愈:癥狀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縮。好轉:癥狀改善,痔核縮小或萎縮不全。未愈:癥狀和體征均無變化。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30例中,治愈6例,好轉2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30例中,治愈2例,好轉12例,無效16例,總有效率為46.7%。
3 討論
痔的發生,不單是由于局部原因,還與全身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密切相關。歷代醫學家都有不少論述,他們認為:本病的發生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酒色過度,濕熱內生,下注大腸所致;或因久瀉久痢,久坐久立,久忍大便,妊娠而引起陰陽不和,關格壅塞,經脈流溢,滲漏腸間,以致沖發為痔,或因外感風、濕、燥、熱之邪下沖肛門所致;或因內傷七情,熱毒蘊積,氣血壅滯下墜,經絡不通而瘀滯結聚于肛門,以致沖突為痔。正如《外科正宗痔瘡論》中所說:“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脈不行,又因七情而過傷生冷,以負重,竭力遠行,氣血縱橫,經絡交錯;又或酒色過度,腸胃受傷,以致濁氣瘀血流注肛門,俱能發痔。”故治以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涼血止血、活血化瘀、補氣、潤腸通便。中藥用黃芪、黨參補氣,升提,固攝,回納;枳殼行氣,地榆炭、槐花炭、茜草涼血止血;銀花、黃芩清熱解毒,赤芍活血化瘀,葛根解肌升提生津,旱蓮草補血除燥,麻仁潤腸通便,諸藥合用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活血消腫、止血,補氣潤腸的功效,臨床用于治療內痔、外痔、混合痔及肛裂等腫痛、脫肛、出血,在保守治療上具有較好的療效。(參考來源:中藥內服治療痔瘡30例臨床觀察,陳雪芳,中華中西醫雜志2007年第8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