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筆者運用由張必清教授發(fā)明的梅花磁針灸全息診療法治療痔瘡、脫肛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現(xiàn)作一小結,供同行參考。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痔瘡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70歲;內(nèi)痔14例,外痔3例,混合痔1例;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20年。脫肛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15年。
1.2 治療方法
1.2.1 取穴 主穴:尾骨下端左右旁開2~3橫指處。配穴:涌泉、承山、命門、大腸俞、血海、神闕、天樞。
1.2.2 手法治療 患者取俯臥位,在主穴處以拇指點按法為主,施法要有一定力度與深度,以局部有酸脹感,且肛門、會陰部有收縮感為佳。點按時間約2~3min。配穴以點揉為主,每穴1~2min。
1.2.3 增效墊及梅花磁針的貼敷 主穴:以4號增效墊加梅花磁針。配穴:通常用4號、6號、10號增效墊。增效墊可貼敷7天左右,手法隔日1次,每月1個療程。并囑患者多食水果、蔬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堅持每天做提肛鍛煉。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或因故終止治療者。無效: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經(jīng)0.5~2個療程治療:痔瘡患者18例中,治愈10例,顯效4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約94%;脫肛患者10例中,治愈6例,顯效2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3.1 痔瘡病例 患者,女,50歲。2002年12月25日就診。病史8年,肛門處痔核約核桃大,時有出血,每次排便及下蹲則脫出,不能回納。經(jīng)手法治療后,主穴用4號增效墊加梅花磁針,配穴承山、血海、涌泉分別用4號、10號增效墊。經(jīng)兩次貼敷治愈。追訪無復發(fā)。
3.2 脫肛病例 患者,男,48歲。2003年8月10日就診。自1997年開始常期便秘。1998年初,肛門紅腫熱痛,靜脈注射消炎藥后消腫。2000年開始脫肛,每排便及下蹲則脫出不能回納。在手法治療時,肛門及前陰則不自主收縮1次(歷經(jīng)2、3日)。其后除主穴用4號增效墊外,另取涌泉、命門、大腸俞分別用10號、4號增效墊。經(jīng)2次貼敷治愈,追訪無復發(fā)。
4 體會
痔瘡多因久坐久立,負重遠行;或飲食失調(diào),嗜食辛辣甘肥;或瀉痢日久,長期便秘;或勞倦,胎產(chǎn)等,均可導致肛腸氣血不暢,絡脈瘀滯,蘊濕生熱而成。脫肛的成因多由久瀉久痢,勞倦胎產(chǎn)等導致體質虛弱,中氣下陷,收攝無權所致;亦有因便秘、痔瘡諸疾,濕熱郁于直腸,里急后重日久,約束受損而成。治療取主穴施以手法點按,貼敷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4號增效墊及梅花磁針,從西醫(yī)解剖學角度來講刺激了經(jīng)過此處的骶叢神經(jīng)的分支陰部神經(jīng)的神經(jīng)干,而其分支為支配肛門外括約肌及分布于肛門周圍皮膚的的神經(jīng)和分布陰部諸肌的會陰神經(jīng)及陰莖(陰蒂)背神經(jīng)。因此,當點按此處時患者通常有肛門及會陰部肌肉收縮的感覺,加上每日堅持提肛鍛煉,增強了相關肌群的收縮力,也促進了肛周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有利于痔核的消散及脫出直腸的回納;另外通過梅花磁針對人體發(fā)生的磁場效應,改變了細胞的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環(huán),也有利于痔核的吸收 [1] ;從中醫(yī)學角度講,此處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所過,因足太陽之經(jīng)別“別入于肛”,故配以承山,疏導肛周瘀滯不通之經(jīng)氣以促化痔提肛。如便秘者,配以大腸俞、天俞,分別敷貼4號及具有調(diào)理胃腸功能的6號增效墊以通調(diào)大便之不暢。如痔瘡出血者,用4號增效墊貼敷血海穴以活血止血。虛證者用具有溫補功效的10號增效墊取神闕、涌泉以溫補氣血,取命門振督脈之陽,以加強升提收攝之功。加之平日堅持功能鍛煉,起居有常,飲食有節(jié),往往能夠取得滿意療效。(參考來源:奇經(jīng)療法治療痔瘡、脫肛28例,王九, 中華實用醫(yī)藥雜志2005年第5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