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痔瘡的發生以20~55歲中青年最為多見,其主要癥狀是便血、脫出、疼痛、反復發作,并隨年齡增加發病率逐漸增加,素有“十人九痔”的說法[1]。
據我國2008 年流行病學分析6801 例肛門直腸疾病中,痔占5482 例(80.6%)。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肛腸病診斷療效標準》[2]及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2000 年4 月成都痔專題研討會制定的《痔診治暫行標準》
[3]將痔瘡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比較重的混合痔繞肛門可形成環狀又稱環形混合痔[4])。據相關機構統計2011 年其中內痔占痔病的67%,外痔占13%,混合痔占20%。本病常見出血、疼痛、
便秘等三大癥狀,患者痛苦且易復發。近年來,臨床報道不少學者通過對本病進行積極適當的非手術治療尤其是中醫藥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及多方面的成果,現將主要的中醫藥治療概述如下。
1 中藥治療中醫認為痔瘡疾病的發生與人體全身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的病理變化關系密切,本病多因臟腑本虛,兼久坐久立,或者負重遠行導致肛腸氣血不調,日久氣虛,絡脈瘀滯或者蘊生濕熱而成。中藥內治具有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止血、消腫止痛等作用,中藥外治具有祛濕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1.1 內治法中醫學非常重視應用內治法治療痔病,其特點是根據不同分型,辨證施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將痔分為六種證型[5],主要有:風傷腸絡、濕熱下注、氣滯血瘀、脾虛氣陷、陰虛腸燥、大腸實熱等進行論治。其中最常見的是風傷腸絡、濕熱下注、脾虛氣陷。風傷腸絡的特點是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而出,血色鮮紅;常伴有口干及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數。風熱下迫,灼傷腸絡,或熱積腸道,耗傷津液,以致便結,擦傷痔核血絡,熱迫血妄行,則見便血,血色鮮紅;風性善行,則下血或呈噴射狀;口渴、便結、舌紅苔黃、脈數皆為熱邪內盛之象。治療以清熱涼血祛風立法,方藥一般選用涼血地黃湯加減。濕熱下注便血色鮮,量較多,痔核脫出嵌頓,腫脹疼痛,或糜爛壞死;口干不欲飲,口苦,小便黃;苔黃膩,脈潘數。濕熱下迫大腸,迫血妄行,則大便下血;濕熱蘊結,經絡阻塞,氣血瘀滯,則痔核腫物脫出;濕性重濁,則腫脹疼痛;熱勝肉腐,則糜爛壞死;口干欲飲、口苦、小便黃、苔黃膩、脈濡數為濕熱之象。治療以清熱利濕止血立法,方藥選用止痛如神湯加減。脾虛氣陷肛門墜脹,痔核脫出,需用手托還,大便帶血,色鮮紅或淡紅,病程日久;面色少華,神疲乏力,納少便溏;舌淡,苔白,脈弱。此類病人身體平素虛弱,脾虛氣虧,不能統血,血不循經而溢于脈外,則大便帶血;脾虛下陷,則肛門墜脹,痔核脫出肛外;脾虛運化失常,則納少便溏;脾虛則氣血無以榮養肌膚,故見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弱為脾氣虧虛之象。治療以健脾益氣立法,方藥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總的來說痔瘡的內治治療概括分八法[6]:疏風、升舉、潤燥、利濕、通下、清熱、涼血、血法等。宋玉柱[7]
擬補陽還五湯配合熏洗方治療老年性嵌頓痔30 例,結果治愈率73.30%,療效較好。黃紫堂[8]自擬如意蠲痔湯配合孩兒茶溶液外擦治療痔瘡124 例,結果痊愈93 例,顯效18 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95.9%。魏照洲[9]認為痔瘡以瘀為本,以虛實為綱,辨證分型治療獲得滿意療效。劉軍平等[10]以當歸連翹赤小豆湯為基本方辨證加減治療痔病100 例,結果痊愈67 例,顯效25 例,好轉8 例,總有效率達100%。由上述臨床報道可見,中藥內服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
1.2 外治法主要有中藥外治和其他外治如針灸[11]、火針等[12],目前據臨床報道,應用最多的還是中藥外治法。中藥外治法是用中草藥搗爛或以散、膏、洗、熨、熏、敷、貼等皮膚療法,通過藥物的發散走竄,借助輸穴進人皮膚毛孔,憑借該部位對藥物進行吸收,再經過經絡的作用,使藥氣直達病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外治法操作簡單,療效確切。治法主要有熏洗法[13]、坐浴法、敷藥法、塞藥法等。中藥外治法對治療瘡瘍有奇效,且無副作用,特別適用于年老、體弱、患有慢性疾病,不適應手術治療的患者。
1.2.1 熏洗法適用于各期內痔及內痔脫出時,將藥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濕敷使該處膝理疏通,氣血流暢,從而達到清熱燥濕、活血消腫、止痛止血、收斂止癢[14]等作用,常用五倍子湯[15]、苦參湯等。王明軒[16]以自擬的三黃熏洗湯治療炎性痔,方由黃柏、大黃、黃芩、苦參、五倍子等組成,實驗組106 例使用三黃熏洗湯,對照組42 例使用1∶5000PP 液熏洗,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3.4%,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52.4%(P<0.05)。楊吉水[17]用止痛如神湯對178 例痔瘡患者進行熏洗治療,方用桃仁、皂刺、蒼術、制大黃、槐花等組成,治療后進行臨床觀察,總有效率為93.8%,明顯優于西藥對照組(P<0.05)。邱正堂[18]運用中藥熏洗(方由雙花、荊芥、馬齒覓、蘇木、苦參、透骨草等組成)治療痔瘡38 例,結果痊愈25 例,占65.79%;顯效10 例,占26.32%;無效3 例,占7.89%,總有效率92.11%。王常民,蓋秀花,桓樹學[19]采用自擬方苦冰洗劑(方用苦參、大黃、冰片、乳香、白礬等組成)浸泡熏洗,治療痔瘡130 例,療效顯著,總有效率達98.46%。根據以上及其他臨床諸多報道[20-23]都顯示了中藥熏洗法在保守治療痔瘡方面具備明顯的臨床療效及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優越性。
1.2.2 敷藥法敷藥法是指將藥物直接敷于患處,適用于各期內痔及手術后換藥,將藥膏或藥散敷于患處,具有消腫止痛或收斂止血或生肌收口等作用。常用藥物有馬應龍痔瘡膏。桃花散、生肌玉紅膏等。敷藥法的優點:直腸局部給藥比口服吸收快,直接作用于痔瘡,療效發揮更大更迅速。對不愿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患者有簡便、易行、有效的實用價值。梁勁軍[24]采用該法治療痔瘡獲得滿意療效,應用自擬的敷痔散(藥物組成主要:枯礬、秦香、胡黃連、大黃、冰片、五倍子、兒茶、
熊膽、血竭)直接痔瘡敷藥治療嵌頓痔95 例,總有效率為97.8%。
1.2.3 塞藥法適用于各期內痔,將藥物制成栓劑,塞入肛內,具有消腫止痛、止血的作用,如化痔栓。臨床上有報道如史敏兒[25]用外用消痔四黃膏,主要組成是黃連、大黃、黃芩、黃柏等為主,將所有藥物研細末后加熟豬油、凡士林煉制為膏,再用甘油灌腸器(一種簡便的灌腸器)將此膏注人肛門內,用此法一共治療了痔瘡患者312 例,總有效率達98.1%。
1.2.4 坐浴法[26-28]
在痔瘡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尤其適合不能耐受現代手術治療的老年或者體弱的痔瘡患者。坐浴法對于痔瘡術后促進傷口愈合、減少患者術后疼痛亦有滿意的臨床療效。該法是將中藥煮出藥液后進行坐浴,一般坐浴時間為15~20min,該法中的藥力可借助熱力作用刺激肛門周圍局部皮膚,促使肛周皮下血管擴張,從而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新陳代謝而治療痔瘡。李立,左進,武文紅[29]以三黃湯加味(方藥以黃連、黃柏、沒藥、五倍子、乳香等組成)與水同煎煮去渣,先熏蒸后坐浴患處,治療痔瘡100 例,對照組用1∶5000 高錳酸鉀水溶液坐浴治療痔瘡100 例,治療組總有效率96%,對照組總有效率64%,兩者有非常顯著差異(P<0.05)。王克非[30]采用自擬方藥“消痔浴”(方藥組成主要是:苦參、地丁、玄明粉、五倍子、黃柏、大黃等)治療炎性外痔85 例,觀察組治療7d 為1 個療程,1 個療程后評價治療效果,結果總有效率為94.1%,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
2 討 論綜上所述,采用中醫藥對痔瘡進行保守治療已取得顯著的成效。中醫對痔瘡的病因病機論述清晰,分析得當,而且廣大中醫教授、學者、臨床醫師等的看法較為一致,大多主張臨床上治療痔瘡采用辨證論治的原則,對不同的“證”采用不同的治療法則,因此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不足之處就是中醫對痔瘡形成原因的論述分析仍存在有模糊之處,在此我呼吁廣大肛腸科同行們在做相關痔瘡方面的臨床研究、課題科研時應多參考并結合現代醫學手段,設置對照實驗的時候使其論述具體化、精確化。當然無論是臨床還是科研我們都應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治療時提倡辨證論治及分證論治,加強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綜合運用傳統及現代的多種治療手段,在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優勢的同時,善于利用現代治療手段以縮短療程和提高臨床療效。
在治法方面,中醫的非手術療法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豐富的經驗及顯著的療效。手術療法技術往往要求很高,而且手術后大多會出現出血、感染、疼痛、肛緣水腫、創面愈合緩慢等并發癥,所以單純運用手術治療痔瘡并非一勞永逸。而運用非手術療法不僅能避免并發癥的出現并且是治療術后并發癥的良好方法,加之中醫藥外治法操作簡單,不僅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而且縮短了療程和提高了臨床療效。中醫藥治療痔瘡特別適用于年老、體虛的患者。中醫對痔瘡的治法一般以外治法為主,而外治法中熏洗、坐浴是傳統而效果明顯的方法,所以至今仍充滿活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其它治法亦多種多樣如針刺、艾灸、藥熨、穴位注射等等,很多臨床報道均有較好的療效。在用藥方面,治療痔瘡有許多常見常用的有效藥及道地藥,而不同的藥物之間的配伍不同或者劑量、給藥途徑不同,所產生的療效亦大不一樣,因此,中醫藥對痔瘡的治療在治法和用藥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只要廣大同行不斷深入研究、努力挖掘,有望取得更大的成果。(數據來源:痔瘡的中醫藥治療概述,楊鳳,《中醫臨床研究》2013 年第5 卷 第1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