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組以大腸粘膜病變為主的疾病,是原因不明的特異性的大腸炎癥,但也可累及粘膜下層,甚達肌層和漿膜層,嚴重者可累及全身系統或作為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目前,尚無特效且又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自2000年以來,筆者運用本院自擬溫腸止瀉方法,灌腸治療80例患者,取得了滿意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齡18~56歲,病程半年~5年。主要表現:起病緩慢,病程長,腹脹、腹痛、泄瀉,大便稀薄,次數增多,也可伴有陣發性腹痛,大便呈稀水樣或粘液便、膿血便,部分病例也可便血。內鏡下表現:本組病例病變主要局限于直乙結腸段,粘膜斑片狀充血、水腫,血管紋理增粗、紊亂、模糊,網狀結構消失,半月襞增厚,腸腔形態正常,組織變脆,重者有自然出血或接觸性出血,腔內有粘液血性分泌物,出現糜爛,潰瘍較小而表淺,一般小潰瘍也可融合成斑片狀,表面附膿苔,形態不規則,呈針尖樣,線形或斑塊狀,排列不規則,周圍粘膜明顯充血水腫等炎癥反應。
1.2 治療方法 采用基本方為本院自擬溫腸止瀉方。主要組成為:木香、防風、烏梅炭、丹參、白花蛇舌草,每副中藥煎2次,共300ml,紗布過濾,瓶裝密封備用。每晚臨睡前將藥液150ml稍加熱,注入腸腔,每天灌腸1次,本組病例取膝胸臥位灌入,繼而采取仰俯臥位各15min,藥液在腸腔停留的時間越長,效果越好,以利腸粘膜與藥液充分接觸,10天1個療程,間隔3天再行下1個療程。
1.3 治療結果 經過2個療程的治療,本組病例全部有效,其中3例延至40天治愈,追蹤觀察80例患者至今無1例復發,無1例發生不良反應,本組病例均為單一用藥,未并用激素等其它藥物。其癥狀如:大便次數明顯減少,腹痛或陣發性腹痛明顯減輕,粘液便、膿血便或便血一般治療2個療程后基本消失。此時內鏡下表現為:重者融合成片的潰瘍,面積明顯縮小,呈細線狀,周圍充血水腫明顯減輕,無接觸性出血,腸腔內不見膿性或血性分泌物。輕者充血水腫逐漸消退,針尖狀及細線狀潰瘍基本愈合,粘膜光滑、濕潤,滲出物吸收,血管紋理清晰。
2 討論
灌腸中藥中的主要組成,在藥理上白花蛇舌草有祛熱解毒功效,木香行氣活血止痛,丹參活血化瘀,烏梅炭入血分搜風振奮脾陽,防風祛風勝濕,諸藥合用,既能起到殺菌抑菌的作用,又能促進腸道水份吸收,減少分泌物,增加腸道的血液循環,促進腸粘膜炎癥的修復。藥物動力學指出,藥物的生物利用度與藥物的劑型和給藥途徑有關,本組選用中藥制劑保留灌腸的方法,強調體位與時間,以維持腸腔的藥物濃度及腸壁、腸系膜藥物的濃度,使藥物與病變部位直接接觸,可收到表面抗炎祛腐生肌的功效。通過藥物擴散滲透作用,起到活血化瘀調節腸道功能或改善某些病理變化的作用。此方法不失為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一種好方法。(參考文獻: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80例療效觀察,袁鳳梅,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4年第2卷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