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多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程,不易根治,且常規治療藥物副作用大,患者難以接受。自2004年5月-2008年12月筆者應用自擬中藥湯劑內服配合烏梅湯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6例,療效確切,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為住院病人,診斷標準符合內科學(第六版)診斷標準[1]。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齡25~64歲,平均38.5歲;病程2~12年,平均6.4年;臨床表現:腹痛者36例,大便次數增多者34例,有白色黏液便者25例,黏液夾有膿血便者10例,里急后重者6例,大便異常時干時稀者15例,所有患者均經電子結腸鏡確診,其中腸黏膜充血34例,水腫35例,淺表潰瘍36例,出血12例。
1.2 治療方法
1.2.1 自擬愈瘍湯內服 蒼術9g,厚樸9g,陳皮9g,炒黃芩9g,香附12g,枳殼9g,木香9g,白蔻9g,元胡12g,白及20g,烏賊骨30g,三七粉3g(沖)。伴里急后重者加炒黃柏、炒白芍;痛瀉夾雜,瀉后痛減加柴胡、炒白芍;病程遷延,腰酸肢冷者加補骨脂、吳茱萸、高良姜;體倦乏力者加黨參、黃芪;
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
1.2.2 烏梅湯保留灌腸 烏梅12g,黃連10g,黃柏10g,細辛3g,干姜10g,黨參12g,肉桂12g,川椒9g,附子12g,虎杖12g,白及12g,地榆12g。水煎日1劑,300ml深部保留灌腸,14天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判定 痊愈:癥狀消失,大便完全恢復正常,電子結腸鏡黏膜病變恢復正常;好轉:大便次數減少,無白色黏液,全身癥狀減輕,大便常規正常,電子結腸鏡黏膜病變基本消失;無效:癥狀、鏡檢無改變。
2.2 治療結果 痊愈26例(72.22%),好轉8例(22.22%),無效2例(5.56%),總有效率94.44%。
3 體會
潰瘍性結腸炎一般起病緩慢,病程呈慢性經過,多表現為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多因飲食失調、精神刺激、過度勞累、感染等因素誘發或加重癥狀。現代醫學治療多用氨基水楊酸、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藥物副反應大,多數患者難以接受或不能堅持治療,導致病情反復、遷延難愈。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我們根據祖國醫學理論,認識到本病病位在大腸,涉及肝、脾、腎等臟,初起為濕熱內蘊,或情志內傷,或內傷飲食,傷及脾胃,濕熱蘊結大腸,傷及血絡,出現腹痛、
腹瀉黏液便或膿血便。久病不愈,則脾病及腎,脾
腎陽虛成為久瀉,虛中夾實,寒熱錯雜。自擬愈瘍湯理氣止痛,燥濕化濁,兼以收斂止瀉。且《傷寒論》338條曰:“蚘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烏梅湯辛熱甘溫,助脾胃之陽以祛寒扶正;苦寒澀酸,和胃化濁以燥濕澀腸。采用保留灌腸,藥力直達病所。內外合治,事半功倍。且副作用小,患者樂于接受。應用于臨床,收效頗佳。(參考文獻:中藥內服配合烏梅湯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6例,中華中西醫雜志2009年第10卷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