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慢性疾病。病位在肛門與結腸,病變以潰瘍為主。臨床表現以腹痛、
腹瀉、大便帶有黏液、膿血便為主癥,或兼有腹脹、腸鳴、里急后重等癥狀,常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筆者臨床應用健脾益腸湯內服并配合灌腸治療 38 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滿意,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年齡23~63歲,平均年齡43歲。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長者十余年。全部病例均符合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
1.2 治療方法
1.2.1 內服法 自擬健脾益腸湯為基礎方:黨參15g,白術10g,干姜5g,附子6g,桂枝 10g,益智仁10g,黃連6g,黃芩10g,當歸10g,白芍15g,木香10g,檳榔10g,烏梅 20g,甘草5g。
腎虛甚者加炒故子、鹿角霜。濕熱甚者加苦參、地榆。食積加焦三仙。每日1劑水煎服。
1.2.2 灌腸方 五倍子5g,藥用炭5g,黃連3g,共為末,用 100~150ml溫水溶化,大便排空后保留灌腸,每日1次。以上二法均以半月為1個療程,以3個療程判斷療效。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消失、大便常規檢查為陰性,結腸鏡檢基本正常。顯效: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消失,大便常規正常,結腸鏡檢,潰瘍、出血明顯好轉。好轉: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偶見,大便常規檢查時有膿血,結腸鏡檢潰瘍、出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大便常規、結腸鏡檢均未見明顯改善。
2.2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23例,占60.52%;顯效10例,占26.31%;好轉4例,占10.52%;無效1例,占2.63%,總有效率97.37%。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39歲,1994年8月20日就診,訴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反復發作2年。曾服用慶大霉素、四環素、諾氟沙星、柳氮磺胺吡啶、補脾益腸丸等藥,F特來求助中醫治療,就診時仍訴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1日2、3次,舌淡,苔膩微黃,脈緩。大便常規,色黃,黏液(++),紅細胞(+),白細胞(+),結腸鏡提示: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均有充血水腫,多處糜爛和潰瘍。中醫診斷:休息痢,用自擬健脾益腸湯內服,配合灌腸,用藥半月,自覺癥狀消失,大便正常。又用藥2個療程以鞏固療效,半年后經結腸鏡復檢,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均消失。囑禁飲酒,少食肥甘。經10余年觀察未見復發。
4 體會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現代醫學認為與感染、免疫、精神等因素有關。祖國醫學認為本病一是由于飲食不節、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內生、蘊積腸道、傷及氣血所致。二是七情內傷,思慮傷脾或郁怒傷肝、肝失疏泄、橫逆犯脾、脾失健運、濕濁內生。三是病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傷及脾陽、虛寒內生;或脾病及腎、或久痢傷腎,以致中焦虛寒、脾腎兩虛。所以病位在腸,但又與肝、脾、腎相關,病情又表現為,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濕濁相混、氣血兩傷。因此在治療上,一要健脾溫中,又要肝腎兼顧、寒熱并用,三要清熱燥濕,氣血同調。臨證指南醫案云:“腸胃留滯,都因陽不主運”。方中用黨參、白術、附子、干姜、桂枝補脾益氣、溫健中陽。用白芍、烏梅益肝體,黃連、黃芩瀉肝用。用附子、干姜、益智仁補脾腎之陽。方中桂枝、干姜、附子、黃連、黃芩寒熱并用,一治中焦虛寒,又清大腸濕熱。痢疾,軒岐稱曰:“滯下,謂滯氣血,不獨食滯一因”。古方云:“香連丸取其清熱必佐理氣,謂氣行斯,濕熱積聚無容留矣”。經曰:“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方中以木香、檳榔行氣導滯,當歸、白芍調氣和血。諸藥合用,脾腎健、肝脾調,寒熱除、濕濁清,氣血和、則便膿血愈。另外灌腸方中黃連清熱燥濕、藥用炭解毒殺菌,五倍子收斂生肌,保留灌腸,局部用藥,直達病所。內服外用,所以療效滿意。 (參考文獻:健脾益腸湯內服配合灌腸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38例,王為斌,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6年第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