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現代醫學認為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結腸黏膜病變,以潰瘍糜爛為主,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定名為特發性潰瘍性結腸炎[1],臨床表現為腹痛
腹瀉,糞便夾有黏液、膿血、里急后重,病程纏綿,常反復發作,祖國醫學認為本病屬休息痢范圍,早在《內經》中便有記載為腸癖[2],《赤水玄珠·痢門·休息痢》云:休息痢者,愈后數月又復發,痢下時作時止,積年累月不肯斷根者是也,目前臨床上還沒有特效的方法和藥物治療,筆者根據自己十幾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21歲,平均38.3歲,病程最長10余年,最短1年,1~3年16例,3~5年18例,5年以上8例。
1.2 治療方法 中藥經驗方歸芷芍藥湯,組成如下:全當歸15g,香白芷10g,生白芍10g,北秦皮10g,綿茵陳15g,白茯苓15g,久陳皮10g,淮山藥15g,生米仁30g,川黃柏10g,臺州曲2塊,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1次,7天為1個療程。
苦參30g,黃柏30g,五倍子20g,加水650ml,加入錫類散2支,三七粉10g,給患者保留灌腸,每日1次,每次30min,7天為1個療程,一般4個療程均可痊愈。
2 治療結果
本文參考中醫消化病治愈標準[3],病例42例,治愈36例,治愈率85.7%;好轉4例,好轉率9.5%,總有效率達95.2%,無效2例。
3 病案舉例
患者,男,42歲,單位職工,1998年10月10日初診,自訴腹痛便溏,大便夾有黏液,食油膩食物或飲酒后加重,已3年,曾在當地各大醫院求治多次,服用中西藥物效果不佳,經患者朋友介紹來我院求診,視其患者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苔白膩微黃,脈滑;大便常規:黏液便,RBC+,WBC++,黃色黏液性膿球++。投以歸芷芍藥湯7劑,同時給予灌腸藥7劑。二診,藥后腹痛、便夾黏液消失,大便每日1次,續服7天,經調治月余而痊愈。
4 體會
潰瘍性結腸炎一病,病因不明,遷延不愈,反復發作,廣大患者深受其害,根據病情時作時止,便夾黏液的癥狀似祖國醫學的“休息痢”。筆者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是情志所傷,飲食不節,高粱厚味,酒毒等損傷脾胃,運化失司,濕熱內阻腸腑,日久化熱,損傷腸絡,膿血從下而解。使用本方的目的是清熱解毒,健脾化濕,同時使用灌腸湯加強清熱燥濕殺菌澀腸的功能,濕熱即除,其病自愈。(參考來源:中藥內外合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2例,陳煥平,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7年第3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