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
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稱非潰瘍性消化不良(Non Ulcer Dyspepsia,NUD),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脹、噯氣、早飽、上腹痛、反酸、惡心、厭食、嘔吐等,是由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消化系統癥候群,包括了慢性
胃炎、十二指腸炎、胃腸神經官能癥等多種疾病[1]。現代醫學尚未找到良好的治療方法,多采用對癥治療,療效一般,2002年6月~2007年8月筆者采用針灸治療脾胃氣虛型FD患者42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4例FD患者均為本院門診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其中治療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齡18~66歲,病程5個月~6年。對照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21~64歲,病程4個月~7年。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病情輕重方面基本一致,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參照羅馬Ⅱ標準[2]:持續或間斷性消化不良,表現為胃脘脹痛、噯氣、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反酸、燒心等癥狀,并持續l2周以上;內鏡下表現正常或排除糜爛、潰瘍及
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實驗室檢查、B超及X線檢查排除肝、膽、胰疾病及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器質性疾病。
中醫辨證參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3]:脾胃氣虛證(1)主要癥候:①脘腹痞滿隱痛,勞累后加重或饑餓時疼痛;②納差而飽;③大便溏軟;④舌質淡,體胖有齒痕,苔薄白或白膩。(2)次要癥候:①泛吐清水;② 噯氣不爽;③ 口淡不渴;④頭暈乏力;⑤脈細弱。(3)證型確定:具備主證2項加次證1項,或主證第1項加次證2項。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取穴:溫針灸取中脘、足三里、氣海;配以針刺內關、陰陵泉、公孫。操作方法:患者仰臥取30號毫針1~2.5寸數支備用。穴位常規消毒,提插捻轉補法使之得氣。其中中脘、氣海、足三里三穴得氣后取1.5~2cm長的一段艾條,插在針柄上,從下端點燃,共灸兩壯,直到艾條燒完為止,然后出針。為防止艾火脫落灼傷皮膚,可在穴區灸前用硬紙片墊好,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間隔2~3天,進入下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3.2 對照組 口服嗎丁啉片(西安楊森制藥公司生產),每次10mg,每日3次。兩組治療30天后進行療效對比觀察,其間避免使用其他藥物。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3] 按臨床治愈、顯效、好轉、無效4個層次來表達,按計分法算出相應的率和總有效率。癥狀分級參照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3]制定;療效指數按每級3分計:即I級3分,Ⅱ級6分,Ⅲ級9分,IV級12分,計算療效指數:療效指數=(療前證候總分一療后剩分數)/療前證候總分×100%療效指數<25%為無效;26%~50%為好轉;51%~85%為顯效;>86%為臨床治愈。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5.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9%。兩組療效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表1 兩組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 <0.05
3 討論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但多認為與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感覺因素、精神因素密切相關。現代研究表明,針灸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針刺具有增強胃運動,使胃竇、延髓內P物質、胃動素和胃泌素含量出現相應的變化,促使受抑的胃運動恢復[4];能刺激作胃腸道的“微型腦”腸道神經(ENS)系統調整內臟感覺;并通過對下丘腦和某些胃腸道激素及神經肽的影響來調節對心理性應激引起的胃黏膜損傷[5]。
祖國醫學認為該病屬于“胃脘痛”、“痞滿”、 “嘈雜”、“納呆”等范疇,多因正氣內虛,脾胃失運,加之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或情志失調,進一步致脾胃氣虛,升降失司,使中氣阻滯,中焦運化功能減弱,日久痞塞不通所致。本病病位在脾胃,任脈循行在胸腹正中,與脾胃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故多取任脈穴中脘、氣海。又因六腑皆稟于胃,為胃之募穴,胃病多取中脘;“治府者治其合。”,足三里為胃腑的下合穴,選用陽明經合穴足三里與胃之募穴中脘“合募”相配,加之手厥陰絡穴和八脈交會穴內關,脾經之要穴陰陵泉、公孫,使運化功能暢通,痞證自除。我們體會到脾胃中虛是本病的病理基礎,溫針灸可以溫經散寒,通經活絡,補氣活血,使氣血暢通而疼痛止,故針灸在針下得氣后,施于溫針灸,從而振奮脾陽,健運脾胃,疏通中焦,達到脾升胃降,臟腑平和的目的。(參考來源:溫針灸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2例療效觀察,潘蜀,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08年第4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