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
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病因和病理生理機制尚不十分清晰,大多數學者目前的基本共識,包括胃腸道運動和分泌障礙、內臟感覺異常、心理因素和幽門螺桿菌(Hp)感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這些因素的具體地位仍不清楚,臨床觀察胃排空過緩和腸功能紊亂是引起FD的重要原因,因而使用胃腸動力類藥可獲得滿意療效。現總結我院2004年7月~2005年12月使用西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200例療效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觀察對象 本組200例觀察病例均為我院門診或住院患者,男111例,女89例,年齡28~75歲。共同癥狀存在3個月或3個月以上持續反復的中上腹部疼痛、脹滿、噯氣、早飽、時有燒灼感,或惡心、嘔吐。胃鏡和上腹部超聲、肝功能檢查未發現造成以上癥狀的實質臟器病變。門診或住院最后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診斷確定后,隨機分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療組使用西沙必利10 mg,tid,療程4周。對照組使用硫糖鋁1.0 g,tid,飯前服用,28天為1個療程。由于診斷明確,服藥期間均不使用其他影響療效觀察的藥品。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療程結束后,癥狀完全消除,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者為顯效;癥狀基本解除,生活質量未見明顯變化者為有效;癥狀時隱時現、時輕時重者為無效。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顯效79例,有效19例,無效2例;對照組顯效43例,有效37例,無效20例。
3 討論
FD是一常見的癥候群,占消化疾病患者的20%~40%,占消化內科專科門診的50%~70%。病因十分復雜,有運動功能障礙學說,有胃腸應激效應強化學說,有內臟過敏學說,有社會心理因素,有胃酸分泌過高,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胃腸激素、NO與性激素,還有飲食、年齡、微量元素及腸胃反流等因素。臨床很難確定是何種因素為主或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臨床診斷標準必須滿足下列6個條件:(1)上腹脹滿、早飽、中上腹痛、噯氣、惡心等癥狀,超過4周以上;(2)內鏡或上消化道鋇餐檢查未發現糜爛、潰瘍、
腫瘤等胃部器質性病變;(3)常規試驗室檢查、B超、X線檢查排除了肝膽胰及腸道器質性病變;(4)無
糖尿病、結締組織疾病及精神、神經疾病等全身疾病;(5)無腹部手術史;(6)隨訪2~5年,2次以上內鏡檢查未發現新的器質性病變[2]。治療無特殊手段,提倡個體化治療。本試驗針對2個主要病因而使用西沙必利和硫糖鋁進行治療并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西沙必利是20世紀80年代新合成的胃腸動力藥,它可間接促進腸縱形肌間神經叢釋放乙酰膽堿,臨床研究證實其促胃腸動力效應明顯強于多巴胺D2受體拮抗劑。由于其代謝酶系為CYP3A4,故不能與酮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紅霉素及克拉霉素等合用。其副作用除暫時的腹部痙攣、
腹瀉、過敏外,備受臨床醫師關注的是對心臟的毒副作用。但此類副作用多發生于劑量較高的情況下,國內常用劑量為5~10 mg,每日3次,尚未發現明顯的毒副作用。硫糖鋁與酸接觸之后可解離為帶負電荷的八硫酸蔗糖,聚合成膠體。后者有黏稠性,在pH>2的環境中,能吸附胃蛋白酶和緩沖氫離子。此外還能興奮胃黏膜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保護黏膜細胞,促使表皮生長因子釋放增多,增強黏膜防御功能[3]。但在FD診療實踐中療效遜于西沙必利。本試驗提示FD診斷上尚需排除GERD和IBS,治療突出個性特征,可采用綜合治療與中西醫結合治療,以期獲得最理想的治療效果。(參考來源:西沙必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療效觀察,曹劍平,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7年第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