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醫學稱胃、腸道潰瘍為延液瘀紫,是一種胃腸道黏膜潰爛性疾病,屬于蒙醫“胃包如”病范疇。筆者應用
蒙藥按經典著作描述方法進行治療,收效顯著,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32例均來自本院門診病例,均系本旗職工及牧民。其中男17例(53.13%),女15例(46.85%)。平均年齡51.4歲左右。用藥前均行胃鏡檢查及胃腸造影術證實均系胃腸潰瘍即“包如病”。
1.2 診斷特征 全組病例主訴均有規律上腹脹痛或不適,反酸,食欲減退,
消化不良等。有少部分病例有虛逆噯氣、吐酸水或少量苦水及食物、胃脹腸鳴、上腹脹悶作痛等。經分析及問病史,本組病例的誘發病因均是因受涼或飲食不當、酗酒、吸煙及服用某些對胃腸黏膜有刺激的藥物等因素而發病。
1.3 治療 按蒙醫“胃包如病”理論加以施治如下:(1)對滯留性胃包如病,施以4味-石榴散加入青木香、芫荽、酸李干、沙棘各15g配制成混合散劑,白開水送服,每日3次,也可與查干湯交替服用其效果更佳。如果用上述方法不理想也可用藜蘆、沙棘、月石、胡蓮研制成粉,每次煎服5g均可緩瀉包如熱邪。如果在應用上法都不起作用的情況下,可服包如對治-七味散及寒水石-二十一味散交替服用。(2)滲出型胃包如病,治療本病需先行止血,在調理三根清除熱邪,并結合臨床病情對癥施治,方可奏效。一般情況下可選用寒水石-6味加入紅花-8味或芫荽-5味任選一組均可,再加入血余炭或貝齒煅燒的灰少許,用開水或藥引湯送服可止血,如內部瘀血可緩瀉排出,然后視病情投泡囊草-13味散加光明鹽-4味湯服用均可治愈。
2 結果
本組32例均經4周經治療,按
胃潰瘍療效判定,患者自覺癥狀好轉,上腹部壓痛消失,貧血糾正,32例均經胃鏡及鋇餐造影檢查示潰瘍基本愈合有28例,占全部病例87.50%,病情好轉4例,占12.50%,總有效率100%,療效滿意。但需診斷準確,方可治標治本。
3 討論
蒙醫學認為
消化性潰瘍病屬于“瘀癥”范疇[1],應用蒙藥效果較為滿意,而且蒙醫多數擅長治療胃部疾病,尤其是西藥不可治愈的胃部慢性病,應用蒙藥都能收到良效。再者蒙藥應用均為生藥,用量小,各藥可交替服用,而且吸收好,不浪費,直接通過胃酸溶解吸收,血藥濃度高,持續時間長,起效快,可達病灶,長久保持最高血藥濃度。一般慢性病經一至數周的治療均可治愈,不易復發。(參考來源:蒙藥治療胃、腸道潰瘍體會,何喜,中華現代中醫學雜志2010年第6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