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我們采用疏肝泄熱和胃法治療慢性
胃炎50例,并與西藥組進行對照,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92例患者中男50例,女42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39.8歲,病程2個月以上。所有觀察患者全部經纖維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脹痛、灼熱、進食后加重、煩躁易怒、惡心、口干、口苦。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0例,對照組4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臨床癥狀統計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病人治療期間停服一切其它藥物。治療組:服用化肝煎加減,藥物組成:青皮、丹皮、梔子、澤瀉、貝母、吳茱萸、黃連、公英等,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00ml。對照組:給予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口服,嗎丁啉10mg,每日3次口服。兩組療程均為4周,療程結束后復查胃鏡。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癥狀完全消失,纖維胃鏡證實, 胃粘膜恢復正常為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纖維胃鏡檢查較為好轉為有效;臨床癥狀與治療前后比較改善不明顯或無改變,纖維胃鏡檢察較前無變化為無效。
1.4 結果 兩組臨床癥狀治療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癥狀治療情況比較 (略)
兩組療效比較:兩組病例在治療后臨床癥狀均有明顯改善,易怒和口干口苦的改善方面差異無顯著性(P>0.05)。但在胃痛和胃中灼熱療效方面,治療組高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性(P<0.05)。
2 討論
慢性胃炎屬祖國醫學的“胃脘痛”、“呃逆”、“嘈雜”等病癥。發病率高,易反復發作,難以治愈。慢性胃炎,中醫多因脾胃素虛,飲食不節,情志失和等原因而致。我們所觀察 的慢性胃炎,屬中醫分型的肝胃郁熱型,本癥型多因肝氣郁結,日久化熱,郁熱犯胃所引發。筆者根據多年的臨床觀察,患此癥型胃脘痛多為實癥,但病程長久不愈,失治誤治,易發展成虛實夾雜,或病邪從氣分深入血分,熱邪灼傷胃絡而引發胃
腫瘤的發生。本報告用藥特點是以清熱散郁為主,達到止痛和胃作用,故得到滿意效果。(參考來源:疏肝泄熱和胃法治療慢性胃炎,劉旸,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年第2卷第5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