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42歲,因上腹燒灼樣不適,腹脹半年于2005年8月8日就診。嗜糖柿子3年,每年進食10余斤。胃鏡檢查:食管下段見一縱形線狀糜爛發紅。胃體見一巨大
結石,橢圓如蛋形,約9cm×12cm大小,表面光滑黑色發亮,縱軸呈灰黃色,橫亙于胃體部,鏡身不能插入(圖1),以異物鉗觸碰覺質硬滑溜,經反復推動調整使其與胃縱軸平行后鏡身方得通過胃體,見其占據近整個胃體及部分胃竇腔(圖2),局部胃黏膜水腫,散在點狀糜爛。以異物鉗夾咬結合圈套器套勒(圖2、圖3),如此反復交替,歷時近2h余將其大部碎成泥狀沉積于胃底體處(圖4),后患者欠耐受而剩部分塊狀殘石約3.0cm×3.5cm大小(圖5),結束操作。予口服碳酸氫鈉0.5g,3次/d,新絡納5mg,3次/d,1個月后患者癥狀緩解,2個月后復查胃鏡示食管正常,胃內不見結石(圖6)。
2 討論
胃石的形成與所進食物的成分有關。柿子、山楂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鞣酸和果膠,攝入胃內在胃酸作用下與蛋白質結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并和食物殘渣相膠著,即可形成胃石。胃柿石及胃山楂石是國內最常見的植物性胃石。本例患者發病前和病程中長期食用柿子,其胃石屬柿石。由于病程較長,柿子服食量較大,其形成的柿石巨大,胃鏡下可見其橫亙于胃體部,在將其調整為縱向之前胃鏡通過有困難,提示食物的通過同樣也不通暢,臨床所出現的上腹燒灼樣不適和腹脹以及胃鏡下所見
反流性食管炎的征象均與此有關,在將其粉碎并排出后臨床癥狀以及反流性食管炎征象均消失可資證明。胃石除可引起類似本例患者的上腹不適等表現外,嚴重者尚可誘發胃出血和胃穿孔。因此,一旦發現應積極治療。結石小者,可口服碳酸氫鈉逐漸融化,也可試用內鏡下網籃直接取出。結石較大者,網籃難于套取,則可用圈套器套勒粉碎。病史長者由于胃運動的研磨消化,結石表面如本例可形成堅硬光滑的外殼,圈套器難以套勒,可先以異物鉗分散多點夾咬,再用圈套器套勒,或兩者交替直至將其粉碎,亦有用激光引爆碎石者。沉積于胃內的碎泥,由于不能短期內快速排出體外,有可能逐漸聚集再次形成大的結石,因此,宜予碳酸氫鈉或加用抑酸劑口服以中和、抑制胃酸阻止其聚集,并聯用促胃腸動力制劑以加速其排出體外。(參考來源:巨大胃柿石伴反流性食管炎1例,王盛根,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6年第4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