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最常見的食管疾病,常引起反胃、燒心、胸骨后疼痛,嚴重時可發生吞咽困難、食管出血和貧血。現將資料完整的406例反流性食管炎分析討論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6例,男218例,女188例,年齡最大85歲,最小13歲,平均54歲。臨床主要癥狀為胸骨后疼痛,燒心,吞咽不適,反酸;病程1個月~30年不等。
1.2 檢查儀器 數字胃腸X線造影檢查使用西門子800MA數字胃腸機(SIREGRAPH CF)。胃鏡為日本奧林巴斯電子胃鏡,型號為EGIF X230。
1.3 檢查方法 數字胃腸檢查運用雙對比造影技術,采用多體位動態觀察胃腸道變化,并多相位攝片。經數字圖像處理后再攝片觀察。電子胃鏡檢查為直接插管觀察,全部病例均做病理檢查證實。
2 結果
406例反流性食管炎根據X線所見分三度,輕度僅為功能異常改變,103例患者主要表現為第三收縮波的增多,痙攣及異常收縮波出現,食管排空功能減低,鋇劑滯留。中度245例為普遍食管黏膜皺襞增粗、紊亂、毛糙,黏膜直徑>0.5cm,甚至出現顆粒狀黏膜;或為局限性食管黏膜皺襞增粗呈索狀、結節狀伴有功能異常,部分病例有小潰瘍形成。重度58例主要表現為鋇劑排空受阻,黏膜紊亂,管壁縮窄擴張稍差,2例Barrett食管形成。電子內鏡檢查所見主要表現通常劃分為三個階段:輕度食管炎表面發紅,易碎,有少許滲出;中度食管炎黏膜糜爛,融合成片,有潰瘍形成;重度食管炎有明顯潰瘍伴有狹窄 [1] 。
3 討論
3.1 反流性食管炎X線表現程度與病因之間的關系 食管炎的病因可由化學、物理、生物等多種因素引起,又可分為消化性、創傷性、腐蝕性、感染性等多種類型,人體在胃食管反流中生理制約機制有:(1)食管下端的括約肌 [2] ,起抗反流作用。(2)正常情況下食管排空迅速,唾液可以稀釋反流物避免其對食管黏膜的侵蝕。(3)食管黏膜的正常屏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損害。而當食管下端括約肌處于松弛狀態,反流物必然增多,唾液分泌減少,對反流物稀釋與中和能力減弱,加之長期的煙、酒、辛辣食物與藥物等因素對食管的刺激,加重了胃食管反流。造影時見胃內容物返回到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損傷并惡性循環。本組中較常見的病種有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手術后食管反流、藥物過敏性食管炎、腐蝕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尚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可能與大量飲酒及喜愛辛辣食物或長期服用某種藥物有關[3] 。有X線表現較輕的病例,一般無黏膜改變,僅為食管功能性變化,如食管痙攣、排空緩慢、頻繁的不規則的收縮波,常無明確的器質性病變。中度病變范圍較長,黏膜普遍增粗、紊亂、不規則,呈索狀改變,偶見小潰瘍,此類常見于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反流。嚴重的病例在仰臥時見大量造影劑及胃液反流到咽部,造成食管黏膜的損傷。在食管胃手術后,手術破壞了正常的解剖結構造成了食管反流。尚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追問病史有經常大量飲酒及嗜辛辣食物或長期服用鈣拮抗劑、硝酸酯類藥物史等 [2] 。有部分病例X線顯示病變范圍較局限,主要位于賁門處,顯示局部黏膜局限性增粗,呈索狀、顆粒狀、息肉狀改變。賁門的解剖結構較復雜,是食管和胃分別作管狀和囊狀形態的連接,病變局限于賁門區,可能與病變的早期及賁門與胃相連特殊解剖關系有關。本組重度X線表現為管壁縮窄、黏膜紊亂、出現小潰瘍、鋇劑排空受阻,此種改變多見于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較長、癥狀較重的病例,還有3例因誤服強酸性藥物和1例磺胺藥物全身過敏的患者,因食管與胃黏膜破壞,引起了食管及胃腔狹窄,形成管狀通道,隨體位改變而變化。2例Barrett食管也出現不規則狹窄,黏膜破壞較明顯,造成鋇劑排空受阻改變等。
3.2 反流性食管炎X線與胃鏡檢查的優缺點 (1)反流性食管炎早期依賴于內鏡 [1,4] 檢查,據統計在輕度食管炎中X線照片檢出率為0~53%,在中度和重度組中檢出率為79%~93%。X線照片對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現依賴于認真的檢查,仔細地充盈黏膜皺襞,注意黏膜的凹凸和雙對比技術 [1] ,早期病例注應注意食管功能性變化。(2)X線檢查安全,痛苦小,適合于所有被檢查患者,特別適于年老體弱的患者,對有心臟病、咽部反應敏感者較理想。(3)對于食管炎晚期病變,胃腸檢查可以看見狹窄段并能精確測量其范圍與長度;食管腔內的狹窄有時會造成胃鏡插管困難。(4)食管裂孔疝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特別是滑動型食管裂孔疝,X線觀察較容易,胃鏡有時不能明確。(5)胃鏡對腔內病變的觀察較為清楚,可根據病情需要有選擇的做病理檢查,對特殊病例可做明確的診斷,而X線則不能。因此我們認為,X線檢查與胃鏡檢查各有不同的優缺點,應兩者相互補充才能較好的發揮其作用。
3.3 食管炎檢查中的幾點體會 (1)診斷食管炎必須結合臨床病史,如胸悶不適、吞咽困難、手術史、服藥史等。(2)應采用數字化胃腸機連續點片方法攝片,仔細觀察,特別注意早期食管功能性的變化及食管的形態、蠕動、廓清及反流情況。(3)針對不同病變段選擇仰臥,俯臥,頭低足高位,腹部加壓,多軸觀察。(4)鋇劑調配適當,一般濃度為200%(W/V)左右,吞服鋇量不要太多,以防將病變掩蓋。(5)在檢查食管炎的同時,不可忽略相鄰器官的觀察,以便及時尋找病因,為治療提供依據。
本文報告了406例反流性食管炎的X線與胃鏡檢查對照分析,認為X線檢查對于食管動態觀察、病變長度及大小范圍的測量較為理想,特別是數字化圖像的后處理,提高了照片質量和診斷水平。胃鏡檢查的優點主要是可以直觀病變的形態及程度,特別是對食管炎的早期診斷顯示清楚,還可做病理檢查。本文提出兩種檢查方法各有所長,應互相補充,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幫助。(參考文獻:反流性食管炎胃腸檢查與胃鏡對照研究,萬向榮,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5年第3卷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