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腸易激綜合征是一組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改變及大便性狀異常為主要臨床特點的胃腸道功能性疾病,也是一類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礎的身心疾病。那么,腸易激綜合征的飲食原則是什么呢?
針對腸易激綜合征的治療,單純藥物治療雖有一定效果,但效果十分有限,且容易復發。因此,當前的治療多為綜合性治療,包括心理治療、飲食調理和藥物治療,三個基本治療環節相互配合,互相促進,方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
飲食調理是腸易激綜合征治療的基礎,調理得當將有助于病情緩解,甚至可使輕癥患者癥狀顯著改善,配合心理調節即可使病情緩解,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反之,不合理的飲食會加重病情或對病情改善不利,影響藥物治療效果。
其中,腸易激綜合征患者應遵循一般胃腸道疾病的調理原則:
1、重視日常膳食營養結構的合理性,強調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比例適宜,大致比例為碳水化合物占55%~60%,脂肪占20%~30%,蛋白質占10%~15%.應特別注意脂肪比例不宜過高,尤其是動物脂肪要加以限制,少食為佳。過于油膩的食物一是難以消化吸收,二是吃后產氣較多。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將使患者的腹脹、腹痛癥狀加重,對病情改善極為不利。
2、重視一日三餐的規律性,養成“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的飲食習慣。早餐以半流食或軟飯為主;午餐吃得營養豐富些,一般吃到八九分飽即可,飯后適當吃些新鮮水果;晚餐應吃少些,以軟飯為主,菜肴須清淡些。做到飲食有規律可以避免暴飲暴食的危害。而暴飲暴食往往會誘發或加重胃腸道功能的紊亂。
3、克服一切不良飲食習慣,如偏食、挑食、大量喝濃茶或咖啡、飲酒、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及油炸煎烤的食物等。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腸易激綜合征多在20~50歲,女性多見。人群發病率并不低,我國雖低于歐美國家10%~20%的發病率,但也有報道認為國內人群的發病率業已接近8%,尤以城市人群居高。由此可見,腸易激綜合征是中青年的常見病,多發病,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