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或中風后遺癥的患者常伴有
便秘的癥狀,這不僅影響患者的康復,同時也成為誘發再中風或加重原發病危險因素之一,因此改善患者便秘的癥狀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臨床上采用增液承氣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中風便秘患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86例中風便秘患者均選自2006年8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針灸科住院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15例;年齡37~87歲;病程3個月~5年。1.2診斷標準:①中風診斷標準:均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
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經過CT或MRI確診為中風(
腦出血或腦梗死)。②便秘的診斷標準:參照1999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組《便秘診治暫行標準》:大便量少、便質干硬、排出困難,或者合并一些特殊癥狀,如排便時間延長、排便不盡感。在不使用瀉劑的情況下7 d內自發性排空糞便不超過2次或長期無便。 l-3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診斷標準,CT或MRI結果陽性;②符合便秘的診斷標準者;③中風后病情平穩者;④年齡在38~87歲者;⑤住院患者;⑥知情同意者。1.4病例排除標準:①腸道器質性病變者,如炎性腸病、腸結核、結腸息肉等;②有消化道手術者;③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嚴重心、肝、腎功能損害者;⑤不愿意接受本治療者。1.5治療方法:全部患者口服中藥增液承氣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玄參10g、麥冬10 g、生地12 g、黃芪20 g、大黃9g、厚樸10 g、火麻仁20 g、當歸12 g、杜仲12 g,(水煎3次共取汁300 ml,早、中、晚三次分服),l劑,d,治療4周為1個療程。1.6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便秘的診斷及治療》制定的癥狀積分標準,臨床痊愈:癥狀積分為0,保持6個月以上;顯效:癥狀積分較治療前下降2/3,保持3個月以上;有效:癥狀積分較治療前下降1/2;無效:癥狀積分無下降。
2結果
86例中風便秘患者治療后痊愈65例(75.58%)、顯效16例(18.61%)、無效5例(5.8l%),總有效率為94.19%。
3典型病例
張某,男性,38歲。因右側肢體活動受限1月入院。患者1月前因“左側基底節腦出血”就診于我院腦外科,經腦外科對癥支持治療病情穩定后轉入我科進行肢體康復治療。癥見:右側上肢不能抬起,右側手指不能伸直,右側下肢不能抬高,可在他人攙扶下行走數步,納可,眠差,大便干結,5~7 d排便1次,排便時間i>20min(癥狀積分為11分),小便可,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澀。患者除針刺康復外,同時采用增液承氣湯合并補陽還五湯:黃芪30 g、當歸15 g、火麻仁30g、厚樸15g、大黃6g、杜仲30g、玄參15 g、生地15 g、麥冬30 g,水煎300ml,分兩次飯后服,1劑/d。服藥1周后,患者便秘積分下降,繼續服用本方。經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便秘癥狀顯著改善,癥狀積分為O分。
4結語
近年來隨著中風的發病率上升,中風后便秘的患者也日漸增多,嚴重影響其康復。中風患者無論是在急性期、恢復期、后遺癥期均易發生便秘,常見的病因有以下幾點:①
腦卒中后,患者的高級中樞被抑制,認知功能障礙或由于影響感覺通路的完整性,破壞正常的神經功能,導致便秘的發生;②中風患者偏癱后,長期臥床不動,或因為活動減少,造成胃腸蠕動減慢,飲食量減少或食物中缺乏水分、纖維素等;③中風早期時大量使用脫水劑等。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治療上應遵循“標本兼治”原則,宜養陰生津潤燥、補中益氣和血、瀉熱除濕通便。使用玄參、麥冬、生地黃滋陰增液,寓“增液以行舟”之意:黃芪、當歸補氣和血養陰、調暢氣機;大黃瀉熱通便,軟堅潤燥;火麻仁潤腸通便;厚樸寬腸理氣、除濕;杜仲滋補肝腎。全方補通結合,通下不傷正,攻補兼施,避免一味攻下而犯虛虛之戒。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大黃的有效成分為結合型蒽甙,其作用部位在大腸,增加腸蠕動;火麻仁含脂肪油(30%~50%),脂肪油在堿性腸液中能分解為甘油和脂肪酸,可輕度興奮腸管,增加腸蠕動,減少大腸水分的吸收,潤滑腸壁而致瀉。
目前,臨床上治療中風伴有便秘癥的患者,往往不顧其自身情況,盲目使用瀉劑或灌腸、外用開塞露等,西藥的瀉劑主要是通過減少水分吸收而達到治療作用,同時長期使用極易導致患者產生賴藥性而濫用。本研究采用增液承氣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中風或中風后遺癥之便秘取得滿意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增液承氣湯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中風便秘86例,中西醫結合論文中醫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