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清腸飲合枳術丸治療慢性功能性
便秘77例,現將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全部觀察對象128例,均來自我科門診,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7例,男30例,女47例,年齡17~76歲;病程2個月~12年。對照組51例,男20例,女31例,年齡20~75歲;病程2個月~10年。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有關便秘的診斷標準擬訂:(1)排便時間延長,3天以上排便1次,糞便干燥堅硬。(2)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少腹氣急,神疲乏力,胃納減退等癥。(3)排除腸道器質性病變。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采用《辨證錄》清腸飲合《金匱要略》枳術丸加減:金銀花30 g,當歸10 g,玄參30 g,甘草6 g,地榆30 g,黃芩10 g,麥冬20 g,薏苡仁30 g,馬鞭草30 g,郁李仁10 g,枳實10 g,生白術60 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用,共服3周。加減:偏于氣虛者加炙黃芪30 g,太子參30 g;偏于陽虛者加肉蓯蓉10 g,補骨脂10 g;偏于血虛者加白芍30 g,生地15 g;偏陰虛者加天花粉30 g,石斛15 g;挾濕者加陳皮10 g,法半夏10 g;挾瘀者加桃仁10 g,丹參30 g;挾熱者加馬齒莧30 g,敗醬草30 g;大便干燥如栗加芒硝2 g(沖服),加強軟堅散結作用,便通則止。治療組每天晨起10 min后是否有便意都應排便,進行條件反射訓練,時間持續5 min左右。
1.3.2 對照組 采用
復方蘆薈膠囊(上海復星臨西藥業有限公司生產,國準字Z13020306),每天2次,連服3周。
2 結果
2.1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相關標準擬訂。治愈:2天以內排便1次,便質轉潤,解時通暢;好轉:3天以內排便,便后轉潤,排便欠暢;未愈:癥狀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治療組治愈70例,好轉4例,未愈3例,治愈率90.9%,總有效率96.1%;對照組治愈8例,好轉11例,未愈32例,治愈率15.7%,總有效率37.3%。兩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功能性便秘是臨床一種常見病,多見于婦女及老人,與體質、飲食、情緒、藥物有密切關系。中醫學認為,六腑以通為順,以降為和,便秘屬大腸傳導失司所致,與肺、脾、肝、胃、腎等臟腑密切相關。肺與大腸相表理,肺氣宣發肅降有助于大腸傳導;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有助于大腸傳導;肝主疏泄,喜條達,氣機升降有常,糟粕久滯腸腑則便有秘;《四圣心源》曰:“腎司二便,而傳遞之職則在庚金,疏泄之權則在乙木。”總之,肺、脾、肝、腎、胃、腸臟腑功能失調,致大腸傳導功能失司而成便秘。臨床單純虛、實證少見,而虛實夾雜證常見。筆者認為大腸傳導失司,糟粕久滯腸腑必化熱傷津,使虛者更虛(氣、血、津液),實者更實(糟粕、火、毒)。因此滋陰益氣、清熱通便貫穿治療始終。方中當歸、麥冬、郁李仁滋陰養血,潤腸通便,生白術、薏苡仁健脾益氣除濕,金銀花、地榆、玄參、黃芩、馬鞭草清熱解毒,枳實下氣導滯,甘草調和諸藥。根據辨證之不同,靈活加減應用,因而臨床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臨床報道大劑量白術治療便秘有確切療效[2~5],筆者用之臨床確有其效。此外,定時晨起排便,養成良好的條件反射是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又一關鍵。多飲水,多食水果蔬菜、多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情,是預防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基礎。(參考文獻:清腸飲合枳術丸治療功能性便秘77例,韓喜旺,中華現代中西醫雜志2007年第5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