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腦血管疾病患者最容易發生的一種癥狀,在臨床上常被人們忽視,然而便秘卻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在腦血管疾病患者中,便秘發病率較高。發生便秘后,由于糞便在體內停留過久,腸內細菌的分解、發酵和腐敗,產生毒素,導致頭痛頭暈,食欲不振、腹部脹痛、排便困難、煩躁不安等癥狀,而過于用力排便,有可能反射性地引起血壓升高,甚至發生猝死。
1 臨床資料
通過臨床對30例便秘患者(不包括習慣性便秘患者)的觀察,發現屬于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為18例,占調查總數的60%。其中診斷的腦梗死患者占11例,腦出血患者占4例,高血壓腦病及腦動脈硬化患者各占2例,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占1例。
2 便秘的病因
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很多:(1)疾病因素。疾病導致患者不能正常進食或拒食及活動減少,食物攝入量不足,致使進入胃腸的食物殘渣減少,經胃腸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殘渣對結腸壁產生的壓力過小,不能引起排便反射。(2)精神因素。精神緊張、心情抑郁等導致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從而抑制外周自主神經對大腸的支配引起便秘。(3)年齡因素。老年人口渴感覺功能下降,在體內缺水時也不易感到口渴,這使得老年人腸道中水分減少;同時老年人的腸蠕動頻率降低,糞便在腸道滯留時間長,導致便秘[1]。(4)藥物因素。許多老年患者需要長期服藥治療,而一些藥物如抗高血壓藥物可引起便秘。(5)環境及心理因素。住院可致環境改變,患者原有生活規律被打亂,造成排便困難。患者有盡量減少陪護人員負擔、不習慣或者羞于床上排便、出血病人怕排便會引起再次出血等心理,常常養成減少進食、忍住便意、依賴通便劑等不良習慣引起便秘。
3 護理措施
3.1 加強宣傳與教育 向患者及患者家屬說明發生便秘的可能性及危害,使他們對排便情況給予足夠的重視。囑患者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3.2 做好協助患者排便的護理 觀察患者的排便習慣,及時、定時的協助患者排便。如果患者不能適應臥位排便,可設法略抬高床頭或利用盆椅,以增進患者舒適,便于排便。
3.3 給予飲食指導 患者的飲食應含有足夠的綠葉蔬菜及水果、小米粗糧等含膳食纖維多且富有營養而易于消化的食物,以促進腸蠕動有利于排便。
3.4 做好心理護理 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不良的情緒不但可通過影響生活節奏和攝食行為而改變正常的排便節奏,也可通過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和腸神經系統,干擾排便功能。
3.5 提供適合的環境 建立良好的排便環境,為患者拉窗簾或圍屏風,避開查房治療和進餐時間,保證環境的隱蔽、時間充裕,以讓患者安心排便。
3.6 按摩與鍛煉 在患者腹部依據腸道走行方向做環行按摩,可有助于排便,或囑咐患者做深而長的呼吸,以鍛煉膈肌的收縮力,從而增強排便動力[2]。
3.7 藥物指導 按醫囑口服緩瀉劑,一般飯后口服。多飲水,教會患者及家屬正確使用簡易通便劑,臨床多采用開塞露等通過軟化糞便,潤滑腸壁,刺激腸蠕動而促進排便[3]。
上述方法無效時按醫囑給予灌腸。
4 小結
通過以上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使患者的便秘有效緩解,有利于腦血管疾病的治療與康復。總之,便秘患者的護理主要是去除病因,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排便習慣,保持心情愉快。有針對性地確定護理目標,制定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實現內外環境平衡,促使腸蠕動使糞便排出,這對長久的便秘患者改善腸蠕動是行之有效的。(參考文獻: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便秘的護理體會,姚玲,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8年第5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