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一毛錢,大病得30萬。”手機上打開支付寶,就會看到誘人的一款大病保險廣告,這就是支付寶推出的網紅級產品“相互保”。
與傳統的重疾險相比較,相互保有什么不一樣?相互保的橫空出世,動了誰的奶酪?
聽身邊多個同事介紹后,11月13日,在漢口一家貿易公司工作的李女士也加入了相互保——手機上簡單操作一下,不掏一分錢,李女士即加入了這樣一個30萬元保障的大病互助計劃。據稱,加入這一計劃的人群中,如果有人發生大病理賠,其他人每人最多分攤1毛錢。
在這之前,李女士從未買過商業性健康保險。一直以來,商業保險公司的保險條款讓她覺得復雜難懂,而且需要支付數百元、幾千元。
相互保一推出,眨眼間就成了網紅。10月16日支付寶平臺推出相互保,僅9天時間用戶數就突破1000萬人。到11月13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平臺顯示用戶數已達到1800多萬人。目前,這個數字還在不停攀升之中。
相互保,何以這么火?關鍵是其描述的大額保障、極低費用和簡易操作。
據介紹,只要芝麻分650分及以上,59周歲以下的支付寶用戶都可以加入,加入時不需要付1分錢。相互保保障范圍覆蓋“惡性
腫瘤+99種重癥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器官移植、癱瘓等常見大病。確診疾病時不滿40周歲的,可領取30萬元保障金;40周歲至59周歲的,可領取10萬元保障金。
相互保的宣傳把參加的成員形容為“一個藤條上的兄弟”如果有人確診重大疾病,大家再一起分攤費用。如果最終2000萬人參保,發生一起30萬元的理賠,大家一起分攤的金額為30萬元再加上10%的管理費,每人承擔0.011元。
與一般健康險類似,相互保也設置了等待期。在90天等待期內,發生非意外傷害的保險事故,用戶是不能獲得理賠的。將有多少人獲得大病幫助,參與者每月分攤多少錢?還需等到相互保推出90天后才能真正明了。
“平時一毛錢,大病得30萬”?據相互保的精算師稱,經過推算,根據通常的大病發生概率,參與相互保的市民預計一年將實際花費100元至200元,這也意味著如果參與者為2000萬人,每年大約有2萬人獲得大病救助。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省內多家保險公司了解到,傳統壽險公司的重疾險多為捆綁理財的儲蓄型產品,繳費、理賠、返還計算較為復雜,投保人交的錢一般都能得到返還,保險相當于是贈送的。純消費型重疾險市面上較少,據一家大型壽險公司人士介紹,消費型產品出單量不到10%,一般30萬元保障一年的保費在300元以上。
無疑,相互保門檻更低。除此之外,與傳統保險公司推出的重疾險相比,相互保條款簡單,門檻極低,運作相對透明。相互保成員分攤的費用90%用來進行大病賠付,10%用作案件調查審核、日常運營維護等方面的管理費用。而傳統重疾險,收了多少保費,有多少是用在賠付上面的,很多都是不太透明的。而且各大保險公司的商業保險賠付率遠低于90%的水平,大量的保費花在了代理人傭金、營業網點費用等方面。
此外,相互保加入、退出都較為便捷。一般的商業保險,想要退保,往往手續較為復雜,還會扣除一定退保費用。而相互保隨時可以退出,在手機應用上前一秒加入,后一秒就可以退出。
其實,這種特有的保險形式由來已久。在國際上,相互保險有著較高的市場份額,截至2017年末,全球相互保險收入占全球保險市場總份額的26.8%。
與傳統保險相比,相互保更像是一個公益互助平臺,平臺并無多少利潤可言。那么,支付寶何以大張旗鼓地推進這一新事物?
據了解,相互保的背后運作機構,是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這一機構是我國2017年獲批的三家互助保險公司之一,由阿里集團旗下的螞蟻金服、天弘基金等設立。
業內人士稱,阿里及螞蟻金服“醉翁之意”不在“險”。推出相互保,既是支付寶與微信爭奪移動支持市場新手段,也是阿里大規模介入保險市場的入口,還能進一步擴大阿里的客戶資源,為其未來拓展其他業務或開發大數據積累更多優勢。
相互保能顛覆傳統的保險行業,取代市面上的重疾保險?
目前看來,各大保險公司并沒有因為相互保的出現而慌張。太平人壽一位保險代理人向記者表示,相互保的局限性很大,不能取代傳統重疾險,40歲以上人群10萬元的保障是遠遠不夠的,而且相互保把60歲以上的人排除在外,這個年齡段才是風險高發期。“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和低收入人群可以選擇相互保,經濟條件好轉就應立即補充商業重疾險。”
目前保險公司推出的重疾險產品,有些可以實現終身保障,并且能夠3次賠付。而相互保發生一次賠付后,就自動退出保障。
也有不少普通用戶對相互保這種模式心存猶疑。武昌一家國企的劉先生對記者說,加入的人很多,也意味著生病的人會很多,將來每個用戶承擔的費用可能也會很高。
也有用戶擔心騙保問題。光谷一家網絡公司的技術人員馬先生表示,面對有人聲稱生病要提款,誰來核保呢?因為管理費不高,預計管理公司以細致核保,而參與者又無力核保。
相互保如何?因為還在3個月過渡期,眼下尚未有理賠的案例。保險業內人士稱,進入理賠期后,相互保的實際將是重要“看點”。顯然,如果良好,將會在保險市場掀起更大的沖擊波。
無論如何,相互保已產生了巨大的外部效應。統計顯示,在參與調查的“相互保”用戶中,有62.5%的人此前沒買過商業健康保障。安信證券分析師趙湘懷表示,雖然相互保只是傳統重疾險的一種補充,但它已激發人們的健康保險保障意識。
與此同時,保險公司開始正視相互保,反思自身的營銷、理賠模式。一家壽險公司湖北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利用互聯網平臺銷售、開發更多的低門檻產品、讓理賠更簡單更透明,將會成為保險行業變革的重要方向。
來源: 湖北日報
本文為轉載,我們不對其內容和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