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腫瘤的頭號殺手,在發展中國家肺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僅為 10% - 15% 。東亞地區(中國、日本、韓國、蒙古)的肺癌發病率男性為 42.7/10 萬,女性為 17.7/10 萬,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02 年該地區就有 400,000 人以上死于肺癌。
吉非替尼( 易瑞沙 )是第一個口服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最先在日本根據 IDEAL1 的研究結果獲得批準( 2002 年),用于不能手術和復發的 NSCLC 患者。該研究也是第一次發現日本人和非日本人對吉非替尼的反應率存在差異,分別為 27.5% 和 10.4% (比數比為 3.27 , P = 0.0023 )。 2005 年 Lancel 刊登了 Thatcher N 等人進行的一項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 Ⅲ 期多中心研究 ISEL ( 易瑞沙對肺癌生存評價的研究),再一次證明亞裔患者相對于非亞裔患者可獲得明顯的生存優勢,中位生存期分別為 9.5 個月和 5.5 個月 [HR = 0.66 { 0.48 - 0.91 }, P = 0.01] 。由此我們可以認為人種的差異可能是造成對吉非替尼產生不同反應的原因。為了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吉非替尼在亞洲患者中的應用情況,韓國首爾三星醫學中心的 Keunchil Park 和日本千葉東部癌癥中心的 Koichi Goto 對 2003 年 1 月至 2005 年 6 月發表的中、日、韓和臺灣地區 NSCLC 患者應用吉非替尼的文章進行了綜述,發表在 2006 年第 3 期的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上面。
有效率和生存期
該綜述收入了 31 項關于難治性 NSCLC 的報道(可評估患者數 ≥ 25 ),其中 16 項來自日本, 7 項來自中國, 6 項來自韓國, 2 項來自臺灣地區,共涉及 2,000 多例患者。在這些研究中,客觀有效率在 15% 到 55% 之間, 29 項有客觀有效率的報道中 19 項在 25% 或以上;疾病控制率在 32% 到 92% 之間,其中 15/24 達到了 60% 以上。大多數研究的中位生存期為 2.5 - 13.8 個月,其中 15/18 達到 6 個月以上;中位至疾病進展時間( TTP )為 1.0 - 6.7 個月,其中 9/15 達到 3 個月以上(見圖 1 )。吉非替尼的安全性較好,皮疹、瘙癢、腹瀉等常見副反應多為 Ⅰ-Ⅱ級。肺間質病的發生率因各國診斷標準的不同而難以明確確切的發病率,就報道的數據而言,發生率較低,而且主要與已經存在的肺纖維化、 PS 較差、既往胸部放療有關。下面將主要介紹一下中國應用吉非替尼的情況。
中國應用吉非替尼治療難治性 NSCLC 的經驗
吉非替尼 250 mg/d 治療晚期 NSCLC 的有效性已經在中國的 4 個研究中得到了證實。其中最大的是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管忠震等人進行的一項開放性Ⅱ研究。該研究對來自廣州、北京、上海等地 5 個臨床藥理基地的 159 例患者進行了至少一次吉非替尼治療。這些患者均為經組織病理學或細胞學證實為局部晚期或轉移性 NSCLC 、既往化療失敗的患者。每位患者接受吉非替尼 250 mg 每日 1 次口服,直至出現任何疾病進展的客觀證據,或發生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研究結果顯示,經吉非替尼治療的患者客觀有效率為 27.0% ,疾病控制率為 54.1% 。隨訪 3 個月后,中位無進展生存期 97 天。中位總生存期為 10.0 個月。 1 年生存率為 44% 。不良反應主要為皮疹和皮膚瘙癢 (Chin J Cancer 2005;24:980-4) 。另外 3 項Ⅱ期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結果 ( 見表 1)
此外,來自中國擴大供藥計劃 (Expanded Access Programme,EAP) 的資料顯示晚期 NSCLC 患者應用吉非替尼治療的客觀有效率 35.5% ,疾病控制率 58.1% ,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分別為 5.5 個月和 11.5 個月。同時,該研究還進行了生活質量的問卷調查。在完成問卷的患者中有 25% 出現一般癥狀 ( 疲勞和食欲下降, P ≤ 0.01) 以及疾病相關癥狀 ( 呼吸困難,咳嗽和胸、手臂、肩部及其他部位的疼痛, P ≤ 0.04) 的明顯改善。而且,疲勞、食欲下降、呼吸困難和咳嗽這些癥狀在腫瘤有反應的患者中改善更為明顯 (P<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