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病毒所引起的肝臟炎癥,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數之多,發病機制之復雜,預后之差及治療之困難等,都是臨床難以解決的問題。
目前研究認為感染乙
肝病毒后,乙型肝炎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與乙肝病毒在體內持續性復制有著密切關系,因此抗病毒治療顯得至關重要。目前抗病毒藥物很多,其中干擾素α2b是最早被各國批準用于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的藥物,療效亦被肯定。
北京燕山石化總醫院傳染科已應用干擾素α2b治療乙肝病人十余年,在干擾素α2b治療乙肝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體會。
資料與方法
1.資料
對于急性乙型肝炎應用于干擾素治療,目的是減少慢性乙型肝炎的發病率,提高痊愈率:對慢性乙型肝炎應用干擾素治療,可以阻斷病毒復制,提高免疫力,改善肝組織學狀況,獲得較好的遠期療效。病例選擇與抗病毒治療的療效評價:先后采用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在1995年上海會及2000年西安會制定的標準方案,觀察HBV-M、HBV DNA、肝功能等指標。
2.方法
(1)劑量:300IU~500萬IU,具體需根據病人耐受程度而定。(2)用法:開始每日一次,直到副反應消失后,改為隔日或每周三次。(3)療程:6~12個月,三年后可重復治療3~6個月,不良反應的處理:一般的
感冒樣癥狀可以對癥處理,但出現骨髓抑制時需嚴密觀察WBC、PLT,當WBC<3000以下,PLT<5萬時應停藥,必要時加用藥物治療,如利血生、螺旋藻等。當干擾素長期應用時有極少數人可出現焦慮、興奮等精神癥狀,必須停藥。
結果
1.急性乙型肝炎的轉歸
我們總共篩選了86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通過對他們的臨床病程進展分析發現,其中69%(59/86)的病人可以完全恢復健康,而31%(27/86)的病人則會轉為慢性乙型肝炎。
2.慢性乙型肝炎的轉歸
追訪轉為慢性乙型肝炎的27例患者,發現其中33%(9/27)的人為長期無癥狀攜帶者(急性期恢復后,5年未復發),而67%(18/27)的則轉為真正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期恢復后,肝功能反復間斷異常)。
3.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干擾素治療
根據對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各種化驗與檢查結果的對比分析發現:59例完全痊愈的病人中,免疫機制正常者達93%(55/59);而轉為慢性乙型肝炎或無癥狀攜帶者的27例病人中,免疫機制異常者達89%(24/27)。從而不難看出,機體免疫機制的異常是導致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內有因素:這也與乙型肝炎的發病機制相符合。因此,在發現乙型肝炎患者免疫機制異常后,應加用干擾素進行抗病毒治療。
可以降低從急性乙肝到慢性乙肝的發生率:對有慢性化趨向的乙肝病人,提早進行治療以爭取時間。對急性乙肝免疫異常者使用干擾素與未用干擾素的對比觀察尚在進行中,目前病例比較少,但初步看盡早應用干擾素治療是積極的和必要的。
4.慢性乙型肝炎的干擾素治療
慢性乙肝根據傳播途徑及感染時間分為三類:(1)母嬰垂直傳播及嬰幼兒時期感染的,因感染時機體免疫系統不健全,以到病毒長期存在,甚至與機體整合在一起,對干擾素的治療反應差,一般建議不用。但是如果出現病毒復制活躍,血清ALT升高,還時要考慮用干擾素治療。(2)成年時期感染乙肝病毒,輕者為慢性肝炎:此類病人大多為免疫異常者。可考慮應用干擾素治療。我們篩選了合格的
慢性乙型肝炎病例42例,以
安福隆300萬IU,QD4~8周后改為QOD,總療程6~12個月。另外42例一般保肝治療作為對照。治療組52.4%(22/42)的人HBeAg陰轉,47.6%(20/42)的人HBV DNA陰轉。基因工程干擾素α2b對HBV-M和HBV DNA作用見表1、表2。治療組HBsAg、抗HBc陰轉率,在治療療程結束時,治療后6個月、1年、2年、3年與對照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而HBeAg陰轉率、抗HBeAg陽轉率、抗HBc、IgM和HBV DNA陰轉率在治療結束時,治后6個月、1年、2年、3年治療組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及P>0.05)。(3)肝纖維化及
肝硬化患者:一般認為此類病人只有當病毒復制指標活躍時,可以短期應用,但療效不完全確定。可是我們也給了7例這類患者試用先以小劑量安福隆治療(100萬IU,QD)2~4周,待其能完全耐受后,再逐步加大劑量到300萬IU,QOD~QD,總療程半年至一年,結果有3例患者的病毒復制指標陰轉。
表1 兩組HBV-M和HBV DNA作用變化
治療結束時 治療后6個月 治療后1年 治療后2年 治療后3年
A組 B組 A組 B組 A組 B組 A組 B組 A組 B組
HBsAg 2/42 0/42 5/40 0/39 5/50 0/29 2/20 0/19 2/15 1/14
陰轉率 4.7 0.0 7.6 0.0 10.0 0.0 10.0 0.0 15.0 7.1
HBeAg 22/42 5/42 21/40 5/59 16/50 5/29 5/20 2/19 6/16 1/14
陰轉率 62.4 11.9 62.5 7.6 55.5 10.5 45.0 10.5 40.0 7.1
抗Hbe 11/42 2/42 15/40 2/59 14/50 1/29 9/20 1/19 7/15 1/14
陰轉率 26.2 4.7 52.5 5.1 46.7 5.4 46.0 5.2 46.7 7.1
抗Hbc 1/42 0/42 1/40 0/59 1/50 0/20 0/20 0/19 0/15 0/14
陰轉率 2.4 0.0 2.6 0.0 5.5 0.0 0.0 0.0 0.0 0.0
抗HBCIgM 22/42 5/42 25/40 1/59 14/50 5/29 8/20 2/19 7/15 1/14
陰轉率 52.4 11.5 57.5 2.5 46.7 17.2 40.0 10.5 46.7 7.1
HBVDNA 20/42 5/42 21/40 6/59 14/50 4/29 8/20 2/19 6/15 1/14
陰轉率 47.6 11.9 52.5 16.5 46.7 15.8 40.0 10.5 40.0 7.1
注:A組治療組 B組對照組
表2 IFNα2b對HBV療效隨訪結果
例數 顯效數(%) 有效數(%) 無效數(%) 總有效數(%)
治療結果時 42 17(40.5) 6(14.9) 19(45.2) 23(54.8)
治療后6個月 40 19(47.5) 4(10.0) 17(42.5) 23(57.5)
治療后1年 30 13(43.3) 4(13.3) 13(43.3) 17(56.6)
治療后2年 20 8(40.0) 1(5.0) 11(55.0) 9(45.0)
治療后3年 15 6(40.0) 1(6.7) 8(53.3) 7(46.7)
總之,干擾素治療病毒性乙型肝炎已在臨床上普遍應用,從某種意義上講,干擾素的治療能有效地延緩肝病的進程,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延長壽命。但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只能注射,療程長,副反應多等。目前已有長效干擾素問世,估計會給飽受長期大密度注射治療之苦的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