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一種皮膚病,不論中醫學還是西醫學,都認為白癜風的發病機理在于體內,單純性的對外表的治療很難達到治愈的目的。中醫學一般認為白癜風的病機在于風邪內襲,導致氣機運行不暢,氣滯則血瘀,血瘀則臟腑功能失調;加之其風邪熾盛,易生寒邪,寒凝血脈,血不養膚,以上病機導致皮膚失榮、失養,終致此病,欲愈,須扶正也。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選擇調和氣血,化瘀消斑的
桃紅清血丸治療白癜風當然是意料之中的,而桃紅清血丸也沒讓醫生和患者失望。
白癜風在中醫文獻中又稱“白癜”,或“白駁風”。早在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對本病的描述,并將它形容為“白毋腠”。《素問.風論篇》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膚失養變白而成此病。《諸病源侯論》謂:“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皮肉色變白,與血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此亦是由“風邪搏于皮膚,血氣不和所生也”。
博大精深的中醫找出了白癜風的病因,并以此為根據配制藥物。桃紅清血丸的產生和療效直接證明了中醫所認為的白癜風的病因是正確的,桃紅清血丸是用對了地方。
桃紅清血丸的成分有蒺藜(炒)、紫草、降香、拳參、白薇、桃仁(炒)、紅花、制何首烏、甘草、蒼術(炒)、龍膽、白藥子、海螵蛸。本品為灰黃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氣微,味微苦。功能主治調和氣血,化瘀消斑。用于氣血不和,經絡瘀滯所致的白癜風。
桃紅清血丸方取蒺藜為君,味苦、辛、性平,歸肝經,桃紅清血丸中的蒺藜具有活血祛風,平肝疏肝,止癢之效。桃紅清血丸中再配伍紅花、桃仁、紫草、降香、拳參、白藥子、白薇為臣,既能活血祛瘀,又可涼血中之熱。
桃紅清血丸方中佐以蒼術、龍膽,海螵蛸,蒼術辛、苦,性溫。歸脾、胃經。芳香燥烈,內可化濕濁之郁,外能散
風濕之邪,故能燥濕健脾,祛風除濕。龍膽苦,寒,歸肝、膽經。清熱燥濕,瀉肝膽火。可發揮溫熱腎脾、健脾泄肺的作用。海螵蛸,咸,溫。可除寒濕,收斂止血。《要藥分劑》有記載:通經絡,去寒濕。諸佐藥佐助君臣藥,再使以制何首烏、甘草,制何首烏,滋補肝腎,化生精血,濡養肌膚腠理。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桃紅清血丸中各味藥在體內協調互補,調節精神神經及免疫功能,共奏調和氣血,化瘀消斑之功。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桃紅清血丸的服用要注意兩點:1.忌食辛辣,海鮮及Vc含量高的食物。 2.孕婦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