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蟲斑鳩菊始載于《中國植物志》,分布干我國云南西部、新疆和田縣。《新華本草綱要》記錄:果實,味苦,性涼。有清熱消炎,活血化瘀,殺蟲的功能。用于治療某些皮膚斑、驅蟲。入肝、大腸經。白癜風是一種原發性的局限性或者泛發性皮膚色素脫失性皮膚粘膜疾病。臨床上較常見,以皮膚顏色減退、變白、邊界清楚、無自覺癥狀為特征。可發于任何部位,但以暴露及摩擦損傷部位(如顏面部、頸部、手背、腕部、前臂部多見),典型皮損為色素完全脫失斑、大小不等、數目不定、中央可見散在的色素島。《醫林改錯》認為本病由于血瘀皮里組成,并首創通竅活血湯,主張用活血祛瘀法治療本病,為后世研究本病開拓了新途徑。朱光斗認為白癜風與肝關系密切,主張從肝論證,疏肝解郁、調理情志。驅蟲斑鳩菊入肝、大腸經,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里,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肝解郁、調理情志的作用。
治療方法:肌肉注射2mL(2mL一支),每天早上8點鐘1次,注射后lh照射紫外線燈。面積小者選擇在皮損周圍進行皮下注射。光療選擇長波UVA,照射時間夏天為lOmin,冬季為30min。無條件者進行日光浴。治療期間盡量不吃辛辣發物,包括雞蛋、牛奶、香菜、韭菜。保持心情舒暢,勞逸結合,配合治療。1個月為1療程,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2個療程治愈8例,顯效25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3個療程治愈l5例,顯效26例,有效13例,無效2例。
現代研究證實驅蟲鳩菊可使血液循環力加快,融溶血管內沉積物,暢通積滯,溫暖血脈,增加機體的光敏感性,促進黑色素形成治愈白斑。近幾年研究發現它還有調節免疫和內分泌的作用。現在制成注射劑型,更方便患者,依從性更高。治療時避免服用維生素C,多進食豆類制品及黑木耳、黑芝麻、核桃等,顯效后堅持治療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中外醫療藥物與臨床 2009 NO.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