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0年以來,筆者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
帶狀皰疹64例,結果全部治愈。其中鈍挫性19例,服藥4劑治愈者13例;服6劑治愈者6例;普通性36例,服6劑治愈者19例,服8劑治愈者14例,服10劑治愈者3例,壞疽性1例,服藥15劑治愈。個別患者在初次服藥時伴有大便溏泄,繼服后則轉為正常。一般服藥2劑后疼痛均能得到緩解。64例病人隨訪無一例發生后遺神經痛。藥物組成:龍膽草10g,子15g,黃芩15g,柴胡10g,木通6g,板蘭根30g,車前子10g,夏枯草15g,滑石10g,雙花30g,公英30g,栝蔞l00g,紅花10g,甘草6g,水煎2遍分2次服用,每日1劑。
1 病例介紹
病例1,患者,男,43歲,1986年6月10日,右腰背部刺痛難忍,發現痛處皮膚變紅,有散在皰疹,至本村診所治療,疼痛翌日逐漸加重,皰疹增多,于6月14日來我院就診檢查:體溫38℃,右背第9肋下至腰部皮膚布滿皰疹,大者已破潰,流出淡黃色液體,皰疹沿11、12肋走行延及腰部,身體其它部位亦有散在的粟粒大皰疹,診斷為泛發性帶狀皰疹,處以龍膽瀉肝湯加減3劑。17日復診,服2劑后疼痛明顯減輕,已不發熱,背部皰疹除部分結痂外余仍流黃水,散在皰疹已見消退。繼服上方3劑后,散在皰疹全部消失,腰部皰疹亦見減少,背部皰疹皆結痂,又服了3劑患者痊愈。
病例2:患者,女,37歲,1989年8月1日就診。右頸部至耳廓前面頰部,出現較多的綠豆至黃豆大的皰疹,簇集分布,色紅痛劇4d余,伴頭痛頭脹、性情急躁、口苦、納差、舌苔黃膩、脈弦數,診斷為帶狀皰疹。處以龍膽瀉肝湯加減3劑,8月15日復診,皰疹有所干燥,余癥大減,按原方繼服3劑,皮疹結痂痊愈。
2 討論
。1)本方運用于
皮膚病主要抓住熱盛有濕的特 點,在皮膚病的辨證要點:火性炎上,故皮損多于上部,病速而多變,初起潮紅,灼熱、腫脹、繼則粟疹成片,癢痛交作或面部紅斑上有簇集性或散在性小水皰,有的水皰內有血性滲液,疼痛劇烈,痛如火燎,皮膚浸潤解紅或瘙癢難忍,再加上全身有熱性癥候,即可診斷為熱盛于濕而用本方。(2)本方苦寒清熱瀉火之品偏多,清肝膽實火之力甚強,在臨床運用中要注意方中藥味多是苦寒之品,因苦藥多泄熱,亦能化燥,寒能清熱,過用敗胃,如陰虛火旺之體或素體虛寒者則非本方所宜。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皮膚科學雜志》2004年10月1卷2期;《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帶狀皰疹64例》;周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