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咽峽炎由皰疹病毒傳染引起,為常見的一種病毒性咽炎。常繼發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瘧疾、流行性腦膜炎,亦可單獨發生,除咽部外,口腔粘膜亦可發生皰疹。
此病如單獨發生,常無全身癥狀。咽部疼痛,影響吞咽。嬰幼兒患病,常表現為進食時哭吵,不愿進食,頜下淋巴結腫大有壓痛,有時伴有發熱.檢查咽部皰疹多發生于軟腭、懸雍垂和舌腭弓等處,呈線狀分布。開始為小皰,但很快破裂,所以通常看不到皰疹,而見到淺遺瘍,表面覆有淡黃色或白色假膜,周圍粘膜呈鮮紅色充血。
減輕不適的方法是: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口腔清潔。可用淡鹽水漱口,用10%硝酸銀涂于潰瘍或用咽喉靈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減輕咽痛癥狀。口服維生素C及B等。抗生素對病毒性咽炎無效。但如有發熱,應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以便控制繼發性細菌感染。
原發性皰疹性口炎是由最常見的I型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損。它可以表現為一種較嚴重的齦口炎——急性皰疹性齦口炎,以6歲以下兒童較多見,尤其是6個月至2歲的更多,成人也不少見。發病前常有接觸史,潛伏期4-7天。然后出現發熱、頭痛、疲乏不適、全身肌肉疼痛,甚至咽喉腫痛等急性癥狀,頜下和頸上淋巴結腫大、觸痛,患兒流涎、拒食、煩躁不安。經過1-2天的前驅期,口腔粘膜出現廣泛充血水腫,附著齦及齦緣也有明顯的急性炎癥損害。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均可見成簇小水皰,壁薄、透明,不久潰破,形成淺表潰瘍,潰破后可引起大面積的糜爛,并造成繼發性感染。唇和口周皮膚也有類似病損,皰疹破潰后形成痂殼。少數情況下,感染可在體內廣泛播散,以至引起腦炎、腦膜炎,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多數未經治療的病例,恢復緩慢,可超過10天。
在原發性皰疹感染愈合后,有 30%-50%的病例可發生復發性損害,稱為復發性皰疹性口炎,又稱復發性唇皰疹。其特點是以成簇起皰開始,且病損總是在原先發作處或其附近復發。復發的誘因很多,如陽光、局部機械損傷、感冒輕度發熱等刺激因素,情緒因素也可能成為其誘發因素。復發性口瘡的前驅期可感輕微的疲乏與不適,很快局部區域內有刺痛、灼痛、癢、張力增加等癥狀。大約10小時內,此區域出現水皰,周圍有輕度紅斑。24小時后破潰、糜爛、結痂。一般約10天愈合,有繼發感染者,病損處出現小膿皰,愈合延緩。愈合后不留疤痕,但可有色素沉著。數日至數月后,可再次發作。
為診斷口腔單純性皰疹,可將皰疹的基底物直接涂片,可發現由病毒損傷的細胞,如汽球狀變性、水腫的細胞,以及多核巨細胞、核內包涵體等,說明是病毒感染。在患者的血清內,抗單純性皰疹病毒的抗體效價可明顯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