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是有過敏體質的人對于外在或內在某種激發因素所引起的一種過敏性反應,其癥狀全身任何部位,甚至食道胃腸粘膜或局限在某處,發生大小不等,鮮紅、淡紅或蒼白色,形狀不規則的風團,來去無蹤,一日內可反復多次,常引起難忍的劇烈瘙癢,病情反復纏綿難愈。西醫治療以非特異性抗過敏、止血、自血免疫等方法治療,但癥情反復,嚴重時影響飲食,睡眠,工作,甚至可引起蛋白尿、血尿等癥狀。中醫治療蕁麻疹大多從肺、脾、肝、腎辨證治療!鹅`樞?決氣篇》說:“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謂包。”肺主皮毛是指肺臟通過它的宣發作用,把水谷精微輸布于皮毛。以滋養周身皮膚、毛發、肌肉。《素問?瘺論》說:“脾主身之肌肉,脾位于中焦,它的生理功能,主運化,統血,主肌肉及四肢的作用。”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以營養肌肉,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四肢輕巧,靈活有力。肝位于脅部,主疏泄藏血,主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素問》說:“肝藏血,心行之,人動由血運行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藏,肝主筋,其華在爪,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是一種聯絡關節、肌肉,主管運動的組織。腎藏精,為生殖發育之源,主納氣,主水,開竅于耳、二陰,其華在發,腎主骨,生髓,通于腦。腎的精氣促進生長發育。腎藏精,精生髓,髓歸于骨中,滋養骨骼則堅固有力。精與血又是互生的,精足則血旺,而毛發的潤養來源于血。發的營養來源于血,但其生機則根源于腎氣。本文筆者使用西醫基本處方息斯敏、賽庚啶、甲氰咪胍、VitC,療效久佳病例結合中醫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推理根據,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精血同源的理論,運用中醫辨證論治將蕁麻疹分為風熱型、氣虛濕滯型、血虛型、陰虛血熱型。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蕁麻疹體會。
方法:選擇皮膚科單一西醫治療蕁麻疹療效欠佳的病例,結合用中醫治療。
結果:運用疏風、清熱、補氣、健脾、養血、止癢等方法,結合西醫方法,收到較好療效。
結論:按蕁麻疹證候進行中醫辨證論治,西醫快速治標,中醫調理治本,標本兼治,達到臨床預期效果。
1 臨床資料
1.1 風熱型 起病急,尤以兒童、青年多見,伴惡寒,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皮膚見不規則團狀粉紅色疹塊,舌質紅,苔黃,脈浮數。中醫治療,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為治則,擬銀翹散合犀角地黃湯加減。例1,患者,男,12歲,患兒既往身體健康,近3天突然頭面部、軀干、四肢出現粉紅色團狀皮疹,伴微惡寒,發熱,口干,口渴,咳嗽,小便黃赤,大
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血常規檢查,白細胞升高。中醫辨證,風熱血毒。治療以疏風清熱,涼血解毒為治則,擬銀翹散加味。處方:銀花15g,連翹10g,桔梗10g,蘆根15g,淡竹葉10,牛蒡子10g,荊芥10g,生地20g,丹皮10g,赤芍10g,甘草3g,板藍根15g。3劑水煎服。二診:服藥后癥狀明顯好轉,不惡寒,不發熱,偶然皮膚似有粉紅色團狀疹塊,咽痛,微咳,舌質紅,苔薄黃,脈浮,守上方加杏仁、黃芩,續服三劑而愈,血常規檢查正常。
1.2 氣虛濕滯型 起病皆因脾虛中氣不足,濕濁內生,薰蒸肌膚,病情反復,尤以中老年人居多,胃納不佳,脘腹不適,腹痛大便稀爛,神疲乏力,皮膚反復出現粉紅色團狀疹塊,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中醫治療,以補氣健脾,芳香化濕為治則,方用四君子湯、玉屏風散合平胃散加減。例2,患者,男,65歲;颊咂つw反復不規則出現團狀疹塊,經中西醫治療效果不佳,遂來本院門診就診。癥見頭面、四肢呈不規則粉紅色團狀疹塊大小不一,形體消瘦,胃納不佳,脘腹脹滿不適,神疲乏力,大便稀,口淡,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中醫辨證,氣虛濕滯,治療以補氣健脾,行氣燥濕為治則,方用四君子湯、玉屏風散合平胃散加減。處方:黨參20g,白術10g,茯苓15g,蒼術10g,川樸15g,陳皮8g,北芪45g,防風10g,薏苡仁30g,木香8g,3劑水煎服。二診:服藥后胃納稍有好轉,伴腹脹不適,大便稀,四肢困倦乏 力,皮膚見不規則粉紅色團狀疹塊,瘙癢減輕,舌質淡,苔白膩,守上方加白豆蔻、枳殼、神曲。續服5劑。三診:服藥癥狀明顯好轉,偶有團狀皮疹。胃納佳,腹不脹,二便正常,舌淡,苔薄膩。脈細,守上方加減調治數10劑而愈。
1.3 血虛型 本型以婦女多見,因婦女
月經不調,經血過多,或崩漏帶下,癥見眩暈,四肢麻木,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心悸,心慌,皮膚反復見不規則粉紅色團狀疹塊,瘙癢,舌質淡,苔白,脈虛細。中醫治療,以補氣養血,疏風止癢為治則,方用八珍湯、四物湯合逍遙散。例3,患者,女,36歲,患者近3個月反復月經不調,經血量多,血鮮紅伴血塊,眩暈,心悸,四肢麻木,下腹陣發性隱痛,皮膚見不規則粉紅色團狀疹塊,納少,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脈虛細。中醫治療補氣養血,止血,疏風止癢。處方:黨參20g,白術10g,茯苓15g,當歸8g,熟地10g,川芎10g,白芍15g,北芪30g,阿膠15g,黑山枝10g,艾葉10g。3劑水煎服。二診:服藥后經血量小,似眩暈,肢麻,心悸,皮膚見不同程度團狀診塊,舌淡,苔白,脈細,守上方加防風10g,烏梢蛇15g,連服5劑。三診:經血已止,瘙癢癥狀減輕,改用歸脾湯、四物湯、逍遙散加減調治而愈。
1.4 陰虛血熱型 本型以陰虛火旺者居多,偶有高熱津傷所致,其癥見口干,口燥,心煩,
失眠,見深紅色皮膚團狀疹塊,小便黃赤,腰痛,夢遺,婦女月經不調,舌質紅少苔,脈細數,中醫治療滋養肝腎,養陰清熱,方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湯、生脈散合酸棗仁湯加減。例4,患者,男,52歲,患者素體陰虛,近半年皮膚反復見常紅色團狀疹塊,心煩,失眠,口干,皮膚干燥,夜尿多,腰膝酸軟,夢遺,小便赤,舌質紅,苔薄黃干,脈細數。中醫治療,滋補肝腎,育陰清熱。處方:知母10g,黃柏10g,熟地20g,丹皮10g,淮山藥20g,茯苓15g,山萸肉10g,白芍15g,牛膝15g,蟬蛻8g。3劑水煎服。二診:服藥后睡眠好轉,心煩口干減輕,皮膚反復呈現紅色團狀疹塊,納可,二便正常,舌紅,苔干,脈細數,守上方加麥冬12g,太子參20g。續服5劑。三診:癥情明顯好轉,偶有皮膚團狀疹塊,睡眠佳,口不干,仍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擬用六味地黃湯、生脈散、杞菊地黃湯合酸棗仁湯加減調治數10劑而愈。
2 討論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其癥狀是以頭面部,軀干,四肢呈現大小不等團狀疹塊,呈粉紅色伴瘙癢,可發生在不同年齡組,且病情反復纏綿難愈,西醫治療以非特異性抗過敏為主。中醫則從標本治療。皮膚瘙癢團狀疹塊是標,但其病變本質在里,故辨證治療,從臟腑論治,本文將蕁麻疹分為四型,是根據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藏血,腎主骨,精血同源的生理特點。皮膚是內臟外候,內臟功能失調,勢必反映在肌表,故疏風清熱從肺治療,補氣健脾燥濕從脾治療,補氣養血從肝治療,滋養肝腎,養陰清熱從腎治療。
參考來源:《中華中西醫雜志》2004年8月5卷16期;《中西醫結合治療蕁麻疹》;李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