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也稱“肝斑”,屬現代醫學的色素障礙性
皮膚病,是一種常見于面部的皮膚黑色素病變,多見于中、青年女性,影響容顏和身心健康。筆者采用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黃褐斑72例,收到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72例,均為女性,年齡最大48歲,最小2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5年。均具程度不同的經行不暢,黯滯有塊,或經前雙乳及少腹脹痛,或煩躁易怒。有一半患者服用過VitC、VitE而未有效。
1.2 治療方法 基本方:柴胡、甘草、桃仁、枳殼、當歸、生地、川芎、赤芍、桔梗、紅花、牛膝、白芷、白僵蠶。上方每日1劑,水煎日分2次服,1個月為一療程,連續服用2月評定療效。避日光暴曬,保持充足的睡眠,調情志,忌服
避孕藥。
2 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皮損基本消退或皮損面積縮小80%以上,伴隨癥狀消失;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或變淡或面積縮小60%~80%,伴隨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皮損部分消退,面積縮小20%~60%,伴隨癥狀減輕;無效:顏色無變化或稍轉淡,面積縮小<20%,伴隨癥狀無改善。
2.2 治療結果 痊愈29例,顯效23例,有效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8.9%。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32歲,個體。面部起褐
色斑片5年。以額、鼻、顴頰部黃褐色斑片明顯,用肥皂、洗面奶洗臉后面部發癢。近1年來月經淋漓不凈,持續半月,量少色暗,心情抑郁。大便3~5日1行。1周前曾服滋補肝腎方藥7劑,無效,并感面部腫脹。查其舌邊尖紅,苔薄白,脈弦。辨證為肝郁氣滯血瘀。予血府逐瘀湯加味:柴胡、桃仁、枳殼、當歸、赤芍、川芎、紅花、桔梗、白僵蠶、牛膝各10g,炙甘草、蟬衣各6g,生熟地各20g。7劑后面部腫脹明顯消退,額部色斑明顯變淡,上方隨證加減治療1個月,色斑完全消退,面部光滑紅潤,伴隨諸證消失。
4 討論
黃褐斑是一種后天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發病原因諸多,目前尚未完全明了。現代醫學認為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有一定的關系,同時體內氧化和抗氧化平衡失調,從而引起人體酪氨酸―酪氨酸酶系列生化反應加劇,色素形成增多。中醫認為其病機多因情志所傷,肝失條達,肝氣郁結,氣機不暢,血脈瘀滯,精氣不能上榮于面所致。因而使用血府逐瘀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通絡消斑。方中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活血化瘀而養血,現代醫學認為酪氨酸酶是皮膚黑素生物合成的主要限速酶,控制其活力即可控制黑素形成,而活血化瘀的中藥能夠增快體內血液循環,可明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有祛斑美容作用;柴胡、枳殼行氣和血而疏肝;白芷,《本草綱目》謂其“去面疵瘢……頭面皮膚風痹燥癢。”“達陽明陽氣,去面黑。”據報道白芷能顯著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1] ;白僵蠶,《神農本草經》謂之“滅黑,令人面色好。”《本草經疏》:“……去皮膚諸風,故能滅黑及諸瘡
瘢痕也。”;桔梗具有強的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2] ,并開肺氣,載藥上行,和枳殼升降上焦之氣,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互相配合,使血活氣行瘀化而諸證自除。
參考來源:《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年12月2卷12期;《血府逐瘀湯加味治療黃褐斑72例》;王曉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