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黃褐斑;辨證論治;名醫經驗
黃褐斑,中醫稱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等,是指由于皮膚色素改變而在面部呈現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斑的皮膚病。黃褐斑分布對稱,無自覺癥狀,多發于孕婦或經血不調的婦女,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慢性病,涂擦不適當的化妝品及日光照曬可加重黃褐斑。現將近年來知名中醫治療黃褐斑的經驗選介如下。
1 陳彤云治療經驗
全國名老中醫陳彤云根據中醫五色歸五臟的臟象理論認為,黃褐斑的發生與肝、脾、腎三臟的關系密切。指出肝、脾、腎三臟功能失常均會導致氣血悖逆,氣血瘀滯,或氣虛血虧,運行澀滯而出現上述病理表現。
在治療上根據臟腑辨證將黃褐斑分為5型,同時強調“治斑不離血”,治療中注意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肝郁氣滯證:治以疏肝理氣調經,方選逍遙散加減,藥用柴胡、茯苓、白術、當歸、白芍、甘草、薄荷等;脾失統攝證:治以補中益氣,攝血調經,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藥用人參、黃芪、當歸、炙甘草、升麻、陳皮、白術、茯苓等;脾失健運證:治以健脾益氣,養血調經,方選歸脾湯加減,藥用黃芪、人參、茯苓、白術、當歸、肉桂、山藥、遠志、甘草、大棗、木香等;腎陰虛證:治以補腎養血,填精益髓,方選歸腎丸、六味地黃丸加減,藥用菟絲子、杜仲、枸杞子、山萸肉、當歸、川芎、熟地、山藥、茯苓等;腎陽虛證:治以溫腎助陽,化瘀消斑,方選金匱腎氣丸加減,藥用熟地、山藥、山萸肉、菟絲子、茯苓、丹參、淡附片、仙茅、仙靈脾、巴戟天、補骨脂、益智仁、細辛等。
2 梅國強治療經驗
梅國強認為,黃褐斑的形成與肝、脾、腎功能失調關系密切,強調以肝臟為主,并與瘀血、寒邪相關。肝失條達,或暗耗陰血,或郁久化熱灼陰,血虛不能上榮于面;脾虛水谷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肌膚失榮而面色晦黯。肝脾不和引發此病,其治療以四逆散為基礎方加減,藥用柴胡、郁金、枳實、芍藥、炙甘草、綠萼梅、玫瑰花、月季花等。
腎為一身陰陽之根本,主藏精,主色黑,腎陽不足,腎水上泛或水虧火盛,或腎精不足,腎色顯于面則面生黧黑。但他指出不能但見面黑即為腎虛,惟伴見腎虛之癥狀方可。方以腎氣丸加減治療,藥用干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當歸、川芎、制附片、桂枝、綠萼梅、玫瑰花、月季花等。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虛不能上榮于面更兼寒邪凝滯,其人必多晦黯之瘀。溫經湯被視為調經之祖方,有溫經散寒,養血祛瘀之功效,黃褐斑伴有婦科疾患者多以溫經湯加減治療,藥用吳茱萸、桂枝、干姜、當歸、川芎、于地黃、芍藥、丹皮、綠萼梅、玫瑰花、月季花等。因黃褐斑多發于女性,梅氏強調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用,故常將柴胡四物湯(小柴胡湯與四物湯合用)作為基礎方加減化裁,藥用柴胡、黃芩、半夏、生地、當歸、川芎、白芍、太子參、綠萼梅、玫瑰花、月季花等。
3 許子春治療經驗
許子春為杭州知名中醫,他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心、肝、脾胃、腎有關,并將病因病機概括為心肝郁熱、痰濕內停、腎陽不足、腎水不充。治療上采用自擬基本方,藥物組成為當歸、赤芍、牡丹皮、桑葉、生薏苡仁、熟薏苡仁、炒扁豆花、玫瑰花、川樸花、炙僵蠶、白芷、茯苓、甘草。并根據以下情況酌情加減。
體質不同:陰虛體質者,可酌情加用二至丸、夏枯草、焦梔子;陽虛體質者去丹皮、桑葉,酌加巴戟天、鹿角霜、肉桂。
部位不同:黃褐斑見于左頰者,可酌加柴胡、薄荷、青皮、枳殼;見于右頰者,可酌加桑白皮、黃芩、牛蒡子、百部;見于額部者,可酌加黃連、丹參、酸棗仁、雞血藤;見于下頜者,可酌加補骨脂、山藥、淫羊藿、穿山甲;見于眼眶部者,可酌加制女貞子、枸杞子、山茱萸;見于上唇部者,可酌加紫石英、石楠葉、紫丹參、藏紅花;見于鼻部可酌加蒼術、白術、陳皮、藿香、紫蘇梗。
癥狀表現:經凈后來診者改赤芍為白芍,玫瑰花改為綠萼梅;經行量多者牡丹皮炒炭使用;經前乳房脹痛者加逍遙丸、白蒺藜、潼蒺藜、生麥芽,若連及乳頭感刺痛者則加白蒺藜、潼蒺藜、八月札、郁金、生麥芽;經后面色萎黃少華,心悸眩暈,不寐夢擾者則加黑歸脾丸。
兼夾證候:若夾風夾濕面部皮膚瘙癢者,酌加苦參、防風、地膚子、白鮮皮;若夾火夾熱而褐斑色深者,酌加生石膏、桑白皮、焦梔子、地骨皮;若夾虛夾寒而褐斑色淡者,酌加吳茱萸、香附、高良姜;若夾痰而見褐斑疙瘩疊見者,酌加白附子、白芥子、竹瀝、半夏、橘紅、橘絡。
4 吳淞治療經驗
吳淞認為,黃褐斑在臟乃肝腎不足,肝、脾、腎功能失調,在氣血則為氣血虧虛,無以濡養,或運行澀滯,瘀阻肌膚所致。并指出以上原因均可引起氣滯血瘀,因而氣滯血瘀是本病發生的關鍵。強調治斑不離活血,以血府逐瘀湯為基礎方加減。若伴見煩躁不安易怒,胸脅脹滿者,加郁金、烏藥、香附、川楝子等;腰部隱痛無力者,加附子、桂枝、生地、熟地、菟絲子、山藥、山茱萸、旱蓮草、女貞子、杜仲、桑寄生等;若形體肥胖,脘腹痞滿,乏力便溏者,加黨參、茯苓、黃精、黃芪、白術、人參等。此外,她還善于將白及、茯苓、白芍、白術、白菊花、白芷、僵蠶、白附子、丹皮、紅花等中藥顆粒劑外用治療黃褐斑。
5 沈家驥治療經驗
沈家驥認為,黃褐斑的形成與腎、脾胃、肝、肺功能失調密切相關,同時指出血氣失調與顏面生斑關系密切,并重視熱、火、瘀在黃褐斑發生中的重要性。采用自擬大力消斑湯(柴胡、黃芩、厚樸、茵陳、郁金、刺蒺藜、薏苡仁、黃芪、川芎、大棗、枸杞子、金銀花、野菊花、連翹、三棱、莪術、甘草)并隨證加減。氣滯血瘀者,治以大力消斑湯;肝腎陰虛者,治以大力消斑湯去茵陳,加黃柏、知母、女貞子、旱蓮草等;腎陽虛者,治以大力消斑湯去金銀花、野菊花、連翹,加巴戟天、鎖陽、肉蓯蓉等;肝胃不和者,治以大力消斑湯去金銀花、野菊花、連翹,加藿香、蒼術、半夏、竹茹、雞內金等;肺氣失宣者,治以大力消斑湯去金銀花,加麻黃、杏仁、白芷等。
6 劉吉善治療經驗 ‘
劉吉善認為,黃褐斑的發病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氣血失和有關,病因病機主要有肝郁、肝腎陰虛、外邪侵襲、濕濁內蘊幾方面。在治療上針對以上4方面,分別采用疏肝理氣法:方選丹溫方加味,藥用柴胡、茯苓、白術、甘草、當歸、白芍、丹皮、炒梔子、陳皮、半夏、枳殼、竹茹、柿子葉、益母草、冬瓜子;滋水涵木法:方選一貫煎加昧,藥用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枸杞子、川楝子、瓜蔞仁、薤白、烏藥、百合、石斛、白芍;祛風養血法:方選荊防方,藥用荊芥、防風、白芷、升麻、天花粉、生地、麥冬、赤芍、甘草;利濕化濁法:方選三仁湯加減,藥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樸、通草、滑石、竹葉、半夏。
7 蔡瑞康治療經驗
著名中西醫結合皮膚病專家蔡瑞康認為,黃褐斑的發生與肝、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氣滯血瘀又是其發病的關鍵。在治療上蔡氏主張內外合治。內治根據辨證分為2型。肝腎虧虛型:治以滋補肝腎,化瘀消斑,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氣滯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絡消斑,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外用壬二酸霜(主要成分有壬二酸、聚乙二醇、甘油等,壬二酸濃度為45%)。
8 余土根治療經驗
余土根認為,治療黃褐斑當首辨虛實。虛者有肝腎不足型,治宜補益肝腎,滋陰降火,方用六味地黃丸加減;脾虛型,治宜健脾益氣,去濕消斑,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實者有肝郁型,治宜疏肝理氣,活血消斑,方用逍遙散加減;血瘀型,治宜行氣活血,化瘀消斑,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此外余氏認為中西醫聯合治療黃褐斑可提高療效,常在中藥治療進程中給予還原型谷胱甘肽、維生素c、維生素E、胱氨酸等。
綜觀以上知名中醫的經驗,他們普遍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肝、脾、腎功能失調相關。梅國強強調黃褐斑的形成主要責之于肝,吳淞強調血瘀是其發生的重要因素,沈家驥強調熱、火、瘀在黃褐斑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劉吉善提出外邪侵襲亦是黃褐斑發生的原因。
在治療上,陳彤云強調活血,許子春在自擬方的基礎上,根據分陰陽、辨部位、辨癥狀、辨兼夾證候加減用藥,蔡瑞康主張內外合治,余土根提出治療該病當首辨虛實,并注重中西醫聯合治療。此外,諸位知名中醫均認為氣滯血瘀,是黃褐斑形成的關鍵,因此都強調活血化瘀藥物的應用,諸如桃仁、紅花、丹皮、當歸、玫瑰花等。
(王超,陳會,知名中醫治療黃褐斑經驗選介[J]山西中醫2012年5月第28卷第5期: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