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糖尿病醫院 王鋼柱 李大鈞 范 克 孫愛勵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療方法。我院采用復方中藥制劑芪丹通絡顆粒(麻痛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符合氣虛血瘀寒凝脈絡癥候者,療效確切。我們對105例進行了系統觀察,現報告如下:
一、 一般資料
本組105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46例,年齡最小31歲,最大73歲,平均49歲,糖尿病病程最短一年,最長12年,平均7.5年,周圍神經病變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3年,平均病程1.6年。
二、病例選擇
(一)診斷標準
1.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新藥(中藥)治療消渴病(糖尿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凡具有口渴多飲,消谷易饑,尿多而甜,形體漸見消瘦等癥候即可診斷消渴病。
2.中醫證型標準
(參照《新藥(中藥)治療消渴。ㄌ悄虿。┡R床研究指導原則》)。結合本藥特點適用于氣虛血瘀,寒凝脈絡證
主證:(1)四肢自發性疼痛;(2)肢端麻木;(3)四肢發涼;(4)舌紫暗或暗淡, 或有瘀斑,或舌下脈怒張。
次證:(1)肢軟無力;(2)感覺減退;(3)脈細或細澀。
具備主證2項兼有次證2項者即可確診。
3.西醫診斷標準
3.1糖尿病診斷標準及分型
采用1999年WHO專家咨詢報告中建議的糖尿病診斷及分型
3.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診斷標準 參照第11版《實用內科學》糖尿病并發周圍神經病變中的“對稱性神經病變”(多發性糖尿病神經病變)
4.神經功能檢查標準 參照密歇根糖尿病神經病變記分法(MDNS)。腓神經傳導速度低于同一年齡段正常值低限
(二)排除標準
(1)中醫辨證不符合氣虛血瘀,寒凝脈絡型者;
(2)通過飲食控制,或飲食控制+降糖西藥治療,或增加運動量2周后仍空腹血糖≥7.3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0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7.5%者;
(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藥過敏者;
(4)不合作者(不能配合飲食控制,或不按規定用藥而影響療效者);
(5)有嚴重心、肝、腎、腦、血系統等并發癥或合并其它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患者(注:ALT BUN Cr升高超過1.5倍,血小板低于正常必須排除);高血壓患者血壓超過160/90 mmHg;
(6)近半個月內有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以及感染者;
(7)由感染、化學藥物損害、金屬中毒、營養障礙、血管病變等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
(8)并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椎間盤病變、脊神經根病變、骨質疏松。
(9)近2個月內發生過出血或有出血傾向者。
(三)納入標準
(1)符合中醫消渴病診斷標準,中醫辨證屬氣虛血瘀,寒凝脈絡型者。
(2)符合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同時具備以下條件者:
、偬悄虿》中蛯儆1型、2型者;
、谝堰M行飲食控制、運動療法,或飲食控制+運動療法+降糖西藥治療后,空腹血糖<7.3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0mmol/L;糖化血紅蛋白< 7.5%者。
③年齡18-65歲。
、茉\斷糖尿病3個月以上,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癥狀者。
⑤中醫癥狀記分6分以上;神經功能體檢記分11分以上。
⑥肌電圖檢查,NCN減慢(低于正常值低限)。
三、療效判定標準
(1) 癥候療效評定
顯效:減分率≥70%。
有效:減分率≥30% <70%。
無效:減分率≥30%
注: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
(一)減分率 = (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1)神經功能體檢評定
恢復:治療后積分值下降100%
顯效:治療后積分值下降≥70%<100%
有效:治療后積分值下降≥30%<70%
無效:治療后積分值下降<30%
。2)神經功能測試評定
運動神經測試評定
顯效: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N)較治療前增加一個標準差以上或恢復正常;
有效: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N)較治療前增加不足一個標準差;
無效:治療后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N)無變化。
感覺神經測試評
顯效: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N)較治療前增加一個標準差以上或恢復正常;
有效: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N)較治療前增加不足一個標準差;
無效:治療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N)無變化。
四、治療方法
飲食運動化學降糖藥物或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在空腹小于7.8mmol/L,餐后兩小時小于10mmol/L,HbA1<7.5%穩定兩周后進行神經癥狀、體征、舌苔脈象及神經傳導速度測定作為治療前對照值。
1、練習疏糖康復操。
2、芪丹通絡顆粒(麻痛消)9克一日兩次,口服。
3、療程8周。
4、停用抗凝維生素及治療神經病變的中西藥物。
5、療程結束后一周內,進行上述復查作為治療后對照值。
五、結果
表一 治療前后主要癥狀比較(例)(略)
六、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癥候多種多樣,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脫髓鞘改變和神經膜的微血管壁增厚,透明樣變性,毛細血管內徑變細,甚至阻塞。其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確。近年來臨床和實驗研究顯示,高血糖導致山梨醇旁路活化,最后結果為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經組織細胞內堆積引致一系列繼發性改變,包括神經內肌醇濃度降低、細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軸突內鈉的堆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神經腫脹和最后結構破壞,高血糖還可使神經隋鞘,非酶糖基化增加,最后形成糖基化終末產物,損害蛋白質的理化功能和結構。神經髓鞘的非酶糖基化可能使其生長減慢。干擾軸突的運輸。毛細血管基底膜非酶基化增加可是基底膜增厚,神經內膜缺血。純中藥復方制劑“芪丹通絡顆粒(麻痛消)”經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表明,該藥能夠明顯加快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傳導速度,能明顯降低大鼠坐骨神經組織和紅細胞內醛糖還原酶活性,減少山梨醇在組織中的堆積,增強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該作用比對照藥氨基胍為強。該藥還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全血黏度。神經組織切片結果顯示,“芪丹通絡顆粒(麻痛消)”治療組神經組織切片結構脫髓鞘現象可見改善。主要藥效學實驗結果表明,“芪丹通絡顆粒(麻痛消)”具有較好的益氣活血,通絡止疼的作用。
我們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祖國醫學“痹證”范疇。主要病機是氣虛(或陽虛)血瘀,脈絡瘀阻。氣虛則無力運血,血瘀則脈行遲滯,二者均可導致脈絡瘀阻,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發涼等。治宜益氣養血,活血通絡。芪丹通絡顆粒(麻痛消)以人參、黃芪為主藥以補氣,當歸補血,地鱉蟲、乳香、沒藥、核仁、紅花活血通絡,桑枝引經,使藥力直達四肢,麻黃、細辛溫經散寒。諸藥和用共奏益氣養血、溫經通脈、活血通絡之功效。從而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