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白內障手術技術的不斷發展 人工晶狀體設計的日趨完善和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白內障患者不僅要求術后有良好的視力,而且要有良好的視覺功能、良好的融合和立體視功能。本文旨在通過對單眼和雙眼白內障術后患者的雙眼視功能進行檢查,觀察其調節、融合和立體視功能的恢復情況。
一般資料 :連續收集白內障患者68例100眼,其中單眼白內障患者36例36眼,年齡57~82歲,平均68.3歲;男20例,女16例;術前視力手動~0.3,屈光度球鏡+3.0D~一3.0D。
方法:所有白內障患者在術前均行常規矯正遠視力、裂隙燈顯微鏡和散瞳后眼底檢查。常規實施白內障摘出術(超聲乳化或小切口囊外摘出術)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術中囊袋內植入經過肝素表面處理的丙烯酸人工晶狀體,依照A型超聲波檢查結果植人人工晶狀體,殘留屈光度<一0.50 D。術后瞳孔保持圓形,直徑2 mm,且無后囊混濁。術后第4周行綜合驗光儀、同視機、Titmus立體視圖和顏氏隨機點(ran—dora—dot stereograms,RDS)立體視圖檢查,觀察所有白內障患者調節、融合和立體視的恢復情況。
遠距離立體視檢查應用同視機檢查3組人群是否為正常視網膜對應,檢查融合點、融合范圍和立體視覺,獲得定量結果。
近距離立體視檢查應用Titmus立體視圖檢查立體視,結果換算成立體視角,獲得立體視定量結果。應用RDS立體視檢查圖檢查立體視,獲得定量結果。
統計學處理:將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中,應用均數±標準差( ±S)描述數據分布,采用SPSS 12.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分別應用t檢驗、 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F檢驗)比較不同人群中各種調節因素和立體視結果之間的差異,差異顯著者再應用g檢驗進行兩組間兩兩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
調節與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患者摘出混濁的晶狀體和植入人工晶狀體后,晶狀體的凸度變化消失,但保留完整的晶狀體囊袋,在調節時睫狀肌收縮雖然不能導致人工晶狀體凸度的改變,但是睫狀肌收縮帶動晶狀體囊袋,可造成人工晶狀體位置的改變,同時由于人工晶狀體的厚度較人體自身的晶狀體要薄,結果造成焦深增加,勢必造成景深的增加。
因此,無論是單眼還是雙眼白內障患者,由于術后植入人工晶狀體后焦深增加,使得它仍然保留一定的調節幅度。我們在檢查中發現雙眼白內障患者術后調節近點優于健康人和單眼白內障患者,這與雙眼白內障患者術后雙眼視力平行增加,雙眼焦深增加導致景深增加,使得調節近點更近,調節力更強有關。調節功能的測量指標主要包括調節近點、調節幅度和正負相對調節等。在正、負相對調節檢查中,雙眼白內障組與單眼白內障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無論是單眼還是雙眼白內障患者術后,其調節儲備能力均小于對照組。
在調節反應測定中,雙眼白內障術后患者與單眼白內障術后患者以及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表明白內障術后與對照組所表現的調節滯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對于我們在白內障術后調節的補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調節幅度檢查中,單眼白內障組與雙眼白內障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對照組調節幅度高于2組白內障術后患者,說明白內障造成的單眼抑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調節幅度。即使是雙眼均接受了白內障手術,由于術后雙眼視覺恢復需要一定的時問,因此雙眼白內障術后患者的調節仍與正常人有差異。
隨著白內障手術技巧的不斷改進和手術切口的逐步縮小,如何提高白內障患者術后視功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隨著立體視功能檢測技術的深入發展,人們對這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討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