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研究證實,
角膜炎發生以后,其病程與病理變化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炎癥浸潤期、進行期和恢復期。炎癥病變的轉歸,一方面取決于致病因素的強弱,機體抵抗力的大小;另一方面也取決于醫療措施是否及時、恰當。現分別概括如下。
(一)浸潤期
當致病因子侵襲角膜時,首先是角膜緣處血管擴張、充血(睫狀充血,如兼有結膜血管充血,則稱為混合充血)。由于炎性因子的作用,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漿及白細胞,特別是嗜中性白細胞遷入病變部位,在角膜損傷區形成邊界不清的灰白色混濁病灶,周圍的角膜水腫,稱角膜浸潤(corneal infiltration)。浸潤角膜因水腫而失去光澤。角膜浸潤的大小、深淺、形狀因病情輕重而不同。經過治療后,浸潤可吸收,也有自行吸收的,角膜透明性得以恢復而痊愈;病情嚴重或治療不及時,炎癥將繼續發展。
(二)進行期
如浸潤階段的炎癥沒有得到控制,浸潤將蔓延擴大,隨后新生血管將伸入浸潤區,特別是周邊部的炎癥更是如此。在浸潤區嗜中性白細胞溶解,釋放出含有水解酶的溶酶體顆粒。水解酶與角膜蛋白發生反應,導致浸潤區的角膜上皮層,前彈力層和基質層壞死脫落,角膜組織出現缺損,形成角膜潰瘍(corneal ulcer),又稱潰瘍性角膜炎(ulcerative keratitis),潰瘍邊緣呈灰暗色或灰黃色混濁。如潰瘍向縱深發展,即形成深層潰瘍,潰瘍底部不平。由于毒素的刺激可并發虹膜睫狀體炎;嚴重時,大量纖維蛋白性滲出物集聚于前房下部形成前房積膿(hypopyon)。當角膜基質完全被破壞、潰瘍波及到后彈力層時,由于局部抵抗力降低,眼內壓力可使后彈力層及內皮層向前膨出,稱后彈力層膨出(descemetocele)。臨床檢查時在潰瘍底部可見“黑色”透明小泡狀突起。這是角膜即將穿孔的征兆。此時,若眼球受壓,例如揉眼、碰撞、打噴嚏、用力咳嗽、便秘等,均可造成角膜驟然穿孔。在穿孔瞬間,病人可自覺眼部突然劇疼,并有熱淚(即房水)流出。穿孔后可引起一系列的并發癥和后遺癥。位于角膜基質層內的浸潤,可不發生潰瘍,稱無潰瘍性角膜炎,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此種類型的角膜炎多與機體的變態反應有關,如角膜基質炎。
(三)恢復期
即炎癥的轉歸階段。經過治療,潰瘍可逐漸轉向清潔,周圍健康角膜上皮細胞迅速生長,將潰瘍面完全覆蓋,在角膜上皮細胞的掩蓋下,角膜基質的成纖維細胞增生和合成的新膠原,修補基質的缺損處,角膜潰瘍遂告痊愈。角膜中央區潰瘍愈合方式多為無新生血管性愈合;周邊部潰瘍多為有血管愈合。新形成的角膜基質膠原纖維排列紊亂,構成了不透明的
瘢痕組織。位于中央區的致密瘢痕可使患眼視力嚴重喪失。淺層潰瘍,僅有角膜上皮層覆蓋創面,無結締組織增生者,則在損傷處形成透明的小凹面,熒光素不染色,稱為角膜小面(corneal fac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