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加替沙星是氟喹諾酮類廣譜抗生素類藥物的一種,為近年來研發的新型抗生素。加替沙星是一種新型喹諾酮類抗生素,具有強大抗菌活性,無論對革蘭氏陽性菌還是革蘭氏陰性菌,其抗菌性均為環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2—4倍。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是一種含甲氧基的新型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于1999年12月批準上市。該藥物具有優良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征,抗菌譜廣、副作用小、不易產生耐藥,是一種有前途的新藥。用于獲得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細菌感染、急性上頜竇炎、泌尿道感染及淋病的治療。
加替沙星為8-甲氧氟喹諾酮類外消旋化合物,體外具有應譜的抗革蘭氏陰性和陽性微生物的活性,其R-和S-對映體抗菌活性相同。本品抗菌作用是通過抑制細菌的DNA旋轉酶和拓撲異構酶IV,從而抑制細菌DNA復制、轉錄和修復過程。
化學結構
加替沙星是化學合成的抗菌藥物,其化學名稱為:1-環丙基-6-氟-7 -(3-甲基哌嗪-1-基)-8-甲氧基-1,4-二氫-4-氧-喹啉-3-羧酸分子式C19H22FN3O4 1.5 H2O。
與其它氟喹諾酮藥物相比,加替沙星在結構上有以下幾個特點:1.喹諾酮母環8位上帶有甲氧基,這一基團顯著消弱了光毒性;同時還加強了對細菌DNA消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的抑制作用,有助于減少耐藥。2.研究發現N1位上的氟溴柳胺基可能與肝毒性及血毒性有關,而在加替沙星的結構中,這一基團為環丙基所取代,從而避免了肝毒性及血毒性,同時還增強了其抗G-菌活性,增加了某些抗G+菌作用。3.7位帶有烴基取代的哌嗪基,這一基團有助于加強藥物對G+菌的作用,延長半衰期,增加藥物溶解度,減少結晶尿的形成。
抗菌作用機制
氟喹諾酮是DNA消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抑制劑。DNA消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是DNA復制所必需的酶,DNA消旋酶是大腸桿菌中氟喹諾酮的主要靶點,DNA消旋酶由兩個亞單位組成,分別由gyrA和gyrB編碼;拓撲異構酶IV是G+菌中氟喹諾酮的作用靶點,4個亞單位構成,分別由parC 和parE 編碼。
在正常情況下,細菌DNA消旋酶和拓撲異構酶IV可短暫打斷DNA主鏈,通過這個裂隙傳遞一個雙鏈DNA。在氟喹諾酮存在的情況下,氟喹諾酮可與酶及DNA結合形成藥物-酶-DNA復合體,從而使DNA保持斷裂,最后導致細胞死亡。
多數鏈球菌對加替沙星敏感,其MIC90通常小于0.5mg/L,加替沙星對敏感鏈球菌的作用類似于左氟沙星,強于環丙沙星。對環丙沙星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加替沙星仍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是左氟沙星作用的2-4倍。對青霉素、紅霉素、四環素和/或甲氧芐氨嘧啶-磺胺甲異惡唑耐藥的菌株,97%可被小于0.25mg/L的加替沙星抑制。
百濟藥師溫馨提醒:在使用加替沙星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者有無低血糖癥狀,警惕患者出現的過敏反應和血糖異常癥狀,如饑餓、頭暈、意識模糊、嗜睡等,必要時監測血糖水平。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患者應立即咨詢醫生,并及時停藥,接受治療,或改用其他藥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