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兒腦癱為腦性癱瘓的簡稱,是指小兒因多種原因(如感染、出血、外傷等)引起的腦實質損害,出現非進行性、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而發展為癱瘓的疾病。嚴重者伴有智力不足。癲癇、肢體抽搐及視覺、聽覺、語言功能障礙等表現。
腦癱,即腦性癱瘓,是引起小兒殘疾的主要原因。近年來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如能正確認識腦癱,進行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多數情況下能夠獲得比較滿意的療效。而延誤診斷,失去早期治療的機會,就會使殘疾的發生率上升,且程度加重。令人遺憾的是,不少腦癱被誤診為缺鈣所致的佝僂病,結果使患兒失去了早期最佳治療時機。因此,早期識別腦癱與佝僂病很有必要。
腦癱即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個月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所引起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與姿勢異常。”也就是說,腦癱患兒的主要表現是運動障礙與姿勢異常。這種運動障礙的早期表現是動作發育遲緩,表現為抬頭、翻身、握物、坐立等發育落后,家長常稱之為“軟”。姿勢異常最常見的是頭后仰、眼斜視、上肢內旋手后背、下肢內收踮腳尖等。追問病史,由于母親多有難產史,孩子出生前后也多有缺氧、窒息等情況,腦CT檢查也多顯示異常,所以多數患兒伴有智力低下。
很多家長認為,缺鈣的孩子才“軟”,于是盲目給早期腦癱患兒補鈣而延誤了治療。其實,小兒缺鈣是由于維生素D缺乏導致鈣磷代謝異常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與腦癱有本質的不同。佝僂病在嬰兒時期的主要表現為哭鬧、易驚、多汗等,重者可出現動作發育遲緩,但其他方面均正常,絕對沒有姿勢異常和智力發育低下,母親也沒有難產及孩子出生前后腦缺氧的病史。
小兒腦癱早期癥狀表現有以下:
1、出生前、出生時及出生后,發現有腦癱的高危因素。如懷孕期感染、風疹、嚴重妊高癥,小兒出生時窒息,早產兒,嚴重黃疸,小兒出生后顱內出血等。
2、小兒出生后哺喂困難,如吸吮無力,哭聲弱或多哭,易受驚嚇。
3、過分安靜,主動運動少。
4、運動發育落后。如3個月到4個月大的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或抬頭不穩,4個月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兩下肢過于挺直、交叉等。
5、經常出現異常的肌張力和異常的姿勢,如雙手屈指內收,雙拳緊握,前臂內旋,頭頸后仰等。
家長如發現小兒有以上癥狀,立即到醫院進行篩查診斷,必要時需進行智力測試。并詳細告訴醫生已出現的預兆表現,以便明確診斷,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