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一般不會自動緩解。病情可暫時停止進展,也有在數年內迅速發展至完全殘廢者,但多數患者于發病后仍能繼續工作。在病情晚期,由于全身僵硬終至不能起床,最后常死于各種并發癥。
藥物治療在帕金森早期可以較好地發揮作用,服藥期間,相當一部分病人可獲得癥狀的改善,如服用美多巴、息寧等,但是仍有15%作用的病人根本無效,而且長期服藥都存在著療效的減退與嚴重的副作用—異常不隨意運動、開-關現象等,因而近年來帕金森的外科治療再度受到重視和推崇,為了確定最有效的靶點,減少并發癥,手術中引入電生理技術,對特定的腦組織行高頻電刺激,控制患者的震顫、強直和運動不能等癥狀,即DBS,又稱為腦起搏。通過植入體內的脈沖發生器(IPG),發放弱電脈沖,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腦組織,抑制了引起帕金森病癥狀的異常腦神經信號,從而控制帕金森病的癥狀。
帕金森患者在進行DBS手術治療前的各項評估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專業人員對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合理評價,常用的量表包括Webster評分量表和UPDRS評分量表。術前2天需行美多巴沖擊劑量試驗來預測DBS治療的效果,要求患者停藥后在癥狀最嚴重時進行評分,然后下一次服用常規劑量的1.5倍,在癥狀最輕時再次評分,以兩次得分的差值與最高分的百分比來預測DBS療效。患者在停藥后癥狀會加重,這需要患者的積極配合。另外,還要求患者在術前超過藥物半衰期的時間前停藥,以便術中、術后以更好地調節刺激參數。
DBS手術的關鍵是準確定位刺激靶點,除了必要的影像學及立體定向行解剖靶點定位外,還需要生理定位,這樣可以通過植入電極阻抗的變化、不同腦組織微電極記錄生物信號的不同來辨別腦部電極的精確位置。術中可通過微電極或電極的刺激來了解被刺激部位所在區域和電極位置的關系。
為了使DBS治療達到最佳控制癥狀、最小副作用、延長電池壽命的目的,術后程控是一項長期而又重要的任務,這需要有經驗的程控醫師來操作。首次開機時間一般是在術后一個月,這時手術植入電極的微毀損效應基本消失,可以調控至最佳參數。調控時,不同的癥狀的改善時間也不同,如僵直、“關期”肌張力障礙和運動遲緩等癥狀改善相對較快,短至數秒鐘內可以見效果,而異動癥則改善較慢,需要數天,甚至數月。因此,程控醫師和患者之間應建立良好的信任和溝通,每次常規程控前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進行合理的評估,以達到良好的程控效果。
進行DBS治療的患者術后仍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藥物,堅持長效藥物與短效藥物聯用、以長效或緩釋、控釋藥物為主的原則,不要過早減少藥物。此外,患者還應注意:(1)盡量不要劇烈運動,以減少刺激器和皮下組織摩擦,防感染(2)進行核磁共振檢查前與相應的醫師溝通,避免行強磁掃描(3)一般家用電器不會影響刺激器,但不應緊貼刺激器(4)除非必要,一般不建議使用心臟起搏器、電除顫等(5)在程控醫師的指導下合理開、關機,不要頻繁開/關機,以節省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