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面神經損傷的常見原因是顱中窩巖骨部及乳突部的骨折,損傷的程度可根據傷后麻痹的早遲和程度、電興奮和肌電圖的檢查加以判定。面神經損傷的治療,由于面神經損傷后恢復的可能性較大,早期處理應以非手術治療為主。
顱腦損傷伴面
神經損傷,傷后有外耳道溢血及溢液的病人,其中1/5可出現同側面肌無力。面神經損傷的常見原因是顱中窩巖骨部及乳突部的
骨折,該部約有50%的縱行骨折和25%的橫行骨折伴發第Ⅶ顱神經損傷。特別是與巖錐長軸平行的縱行骨折,面神經最易遭受牽扯、挫傷或骨折片壓榨而致早發型或遲發型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由支配面部表現肌的運動纖維和中間神經兩部分組成。中間神經由感覺和副交感纖維組成。面部經損傷的部位可在腦干內、顱底、面神經管及其遠端。因展神經核及腦橋側視中樞與面神經核相鄰。故涉及面神經的腦干病變常伴有眼外展或側視麻痹組成的交叉性癱瘓。面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面神經周圍性癱瘓或面肌痙攣。
面神經損傷的程度可根據傷后麻痹的早遲和程度、電興奮和肌電圖的檢查加以判定。若神經電反應及肌電圖均為陰性則說明神經傳導已中繼,但還不能確定是解剖性斷離還是生理性阻滯。隨著時間的推移,通過多次反復測試常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面神經損傷早發型者,傷后立即出現面肌癱瘓,患側失去表情,眼瞼閉合不全,口角偏向健側,尤以哭、笑時更為明顯,患眼常有暴露性
角膜炎。如果面神經損傷在鼓索神經近端,則同側舌前2/3味覺亦喪失。遲發型者常于傷后5~7天出現面肌癱瘓,多因出血、缺血、水腫或壓迫所致,預后較好。
面神經損傷的治療,由于面神經損傷后恢復的可能性較大,早期處理應以非手術治療為主,采用地塞米松及適量脫水以減輕創傷反應及局部水腫,給予神經營養性藥物及鈣阻滯劑,以改善神經代謝及血管供血狀況,常能促進神經機能恢復。外科性治療僅用在神經已經斷離或嚴重面癱經4~6個月的非手術治療毫無效果的病人。其目的不僅在于恢復面肌的運動功能,而且有益于矯正容貌,解除患者心理上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