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莖硬化性淋巴管炎是與陰莖淋巴管損傷有關的良性病變,臨床較少見。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46例,現就其病因、臨床表現、病理改變、診斷及治療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臨床資料
本組46例,年齡16~57歲,平均37歲。均有性行為史,其中近期頻繁性交24例,手淫所致14例,口交6例,原因不明2例。發現距就診時間7 h~4 d不等。臨床表現為陰莖冠狀溝皮下出現彎曲條索狀質硬腫物,局部異物感,少數伴勃起疼痛,影響性生活。體格檢查示冠狀溝、陰莖背側或側緣包皮內板處呈局限性彎曲蚯蚓狀突起,少數皮膚輕度水腫,無糜爛潰瘍。腫物條索狀,質稍硬,可移動,與皮膚無粘連,伴或不伴壓痛。雙側腹股溝淋巴結無腫大。血、尿常規正常,尿道分泌物涂片找G-雙球菌、支原體培養、沙眼衣原體DNA檢測均陰性,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apid plasma regain test RPR)、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 TPPA)、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無異常。
二、治療方法
(一)保守治療
本病一旦診斷先作保守治療,包括:禁性生活及手淫,忌飲酒及辛辣食物,為減少勃起次數,每隔一日口服紫竹愛維(替勃龍片,國藥準字H20020198,北京紫竹藥業有限公司)2.5 mg,每日2次應用邁之靈(進口藥品注冊證號Z20090001,德國禮達大藥廠)2片,促進陰莖淋巴液回流,減輕組織水腫。
(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無效及反復發作者采用手術切除:局部麻醉下,沿硬化淋巴管走向切開皮膚,于皮下、陰莖白膜表面仔細分離、結扎、切除淋巴管,斷端結扎,勿損傷陰莖背動靜脈及神經,縫合創口,局部適當加壓包扎1周。
結果
本組46例首先接受保守治療,治愈(彎曲條索狀質硬病損軟化消失)18例,其中2周2例,4周8例,6周6例,8周2例;保守治療無效行手術切除28例。隨訪1~2年,平均1年2個月,30例治愈,16例復發,其中經保守治療治愈復發12例,手術切除后復發4例。復發者保守治療4周治愈1例,6周2例,7周1例,手術切除12例,隨訪1年無復發。病理檢查示:真皮內淋巴管擴張,管腔明顯增厚,呈硬化性改變,內均含質紅染的淋巴液,部分淋巴管栓塞,管腔周圍有輕度纖維組織增生,無或有少量炎癥細胞浸潤。
討論
陰莖硬化性淋巴管炎1923年由Hoffman首次報道,臨床少見,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但其病因、發病機制未明。Ghorpade報告本病好發于20~40歲性活動頻繁的青壯年。Yap及Ted等的研究表明該病常發于劇烈性生活后,認為與陰莖損傷有關。本組病例近期均有較劇烈性行為史,究其原因可能是患者短期內頻繁、劇烈的性刺激造成陰莖海綿體長時間充血,陰莖末端皮下淋巴管損傷,從而導致淋巴液回流障礙,引起淋巴管擴張,產生了無菌性炎癥,造成其管壁增厚,淋巴管內栓子形成,經病理檢查獲證實。
此外,有學者報告該病的發生可能與淋病奈瑟菌、梅毒、單純皰疹病毒、衣原體、支原體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關。而本組病例血、尿常規正常,尿道分泌物涂片找G-雙球菌、支原體培養、沙眼衣原體DNA檢測均陰性,RPR、TPPA、HSV無異常,未發現病原體感染證據。故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病原微生物感染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合并感染者是否通過加重淋巴管的損傷從而加重病情仍需進一步證實。
陰莖硬化性淋巴管炎診斷不難,但需與陰莖海綿體硬結癥、梅毒硬下疳級陰莖中線囊腫等相鑒別。陰莖海綿體硬結癥為海綿體間隔的慢性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的硬結,質硬,一個或多個,常位于陰莖背側,其癥狀為勃起疼痛伴陰莖彎曲,病理檢查易鑒別。梅毒硬下疳表現為無痛性圓形小斑塊,基底質硬如軟骨樣,表面糜爛或潰瘍,伴單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RPR、TPPA陽性,鑒別不難。陰莖中線囊腫為先天異常,發病部位常位于陰莖頭及陰莖腹側,為質軟的囊性腫塊易鑒別。
陰莖硬化性淋巴管炎的治療觀點不一。Yap認為該病屬自限性疾病,無需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禁止性生活數周即可自愈。劉龍等在此觀點基礎上考慮局部熱敷、理療,口服VitB族、VitE及抗病毒藥物有助于縮短病程,使其消退,而對治療效果不佳者可行淺部放療及手術治療。Ted等認為其與性傳播疾病有一定的關系,應進行相關病原微生物檢查,對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對單純病例主要治療手段是禁止性行為數周,使其自愈。王先軍等認為手術治療方法簡單,療效可靠。
筆者認為本病雖有一定的自限性,但療程較長,治愈后有復發或再發可能,給患者帶來較大精神負擔,影響夫妻性生活及質量,主張一旦確診先作保守治療1~8周,對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復發病例行手術切除。手術方法簡單,療效可靠。(文獻來源:李鑫,曹林升,周輝良,高銳等,陰莖硬化性淋巴管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男科學雜志2012年7月 第26卷第7期)